南京房价涨幅百城排名从6月首位降至7月第18位
7月31日晚,河西中部楼盘金隅紫京府推出148套新房源,这批房源销售许可均价44783元/平方米,与上批房源相比涨幅仅为600多元/平方米,涨幅微弱,并再一次被“压”在了4.5万元/平方米的限价“红线”之下。
限价从严,是当前南京楼市的一大“特色”,严控下当地房价快速上涨的步伐被强制拽住。31日晚,中国指数研究院出炉7月份全国百城价格指数,南京房价环比上涨2.39%,列百城第18位,而在6月时,南京曾以3.82%的涨幅位居百城之首,从第一到第十八,排名下降之明显引人关注。
“涨幅放缓,与7月上市房源有一定关系,比如高价位房源上市量少、中低价位房源上市量相对较多,但是,房价涨幅趋缓主要还是限价所致。”中指院南京分院高级分析师李飞影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中指院每月均会电话调研南京所有在售楼盘售价,调研所得都是真实售价。如果有楼盘申报的是一个价格,实际销售中有打折,则以折后价格加权统计。其统计数据将溧水、高淳的房价均纳入在内,如果当月这两个区域房源上市量较集中的话,就显然拉低了整体均价水平。“国家统计局每月18日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统计的是成交价格,但我们跟他们相差也并不大,波动规律也较一致。”
李飞影说,7月南京物价部门提出了下半年抑制房价上涨的五大举措,提出热点区域要设置“动态封顶价”,前期价格涨幅较大并且仍有上涨动力的板块,“封顶”迹象也更为明显。记者注意到,上周南京8家楼盘申领销售许可,其中多家价格预期较高的楼盘均遭到价格封顶,金隅紫京府是其中一家。而河西多家楼盘营销负责人透露,物价部门对河西房价的管控“最为严格”,河西中部房价限价已数月坚守在4.5万元/平方米的“红线”,河西南部的价格“天花板”则为3.5万元/平方米,还无一家楼盘能突破。
业内还流传着其它板块的预估限价“红线”,比如江宁、江北、仙林限价“红线”为3万元/平方米,下关滨江为4万元/平方米,城东4.2万元/平方米等,上周开盘的江北纯新盘中建国熙台首批精装房源销许均价29965元/平方米,“限”在3万元“红线”下;城北楼盘绿城东方兰园7月25日推出202套精装房源,折后均价26700元/平方米,当前城北房价整体“破三冲四”,如此价位也相对平实。
“从中指院的统计看,7月南京房价涨幅相比6月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南京房价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出现明显的趋势性降温。”南京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张辉认为,7月份南京又出台了新的控价举措,如果没有严格限价,房价涨幅可能更大。
南京房价已连涨17个月,限价虽有功效,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其“治标不治本”,更有房企老总坦言,限价表面上看是限住了房价,但却滋生出对购房人更为不利的弊端,“价格限低,使得更多购房人想入市,拼抢更厉害,销售人员私下二三十万卖房号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的关系户拿到号后,加价几十万元卖出。”由此来看,“限价”,确实让统计数据“好看”了,但加剧了购房者买不到房的恐慌。
事实上,面对连涨近1年半的房价,地方政府也希望在行政手段之外,能寻求出更为有效的平抑市场的手段,限贷也因此而摆上了议事日程。
7月中旬以来,南京限贷风声四起。房贷新政或将8月1日发布。而近期有关南京限贷政策也流传出多种版本,包括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35%、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50%;征信系统显示已结清两套房再贷仍算二套,三套房停贷等。记者昨日了解到,地方政府确实已提请银行方面做好房地产信贷防控,人行召开相关会议也确有其事,不过,昨日并未有新的楼市信贷政策出台,目前来看,南京限贷会否执行、如何执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南京之前,北京、厦门、合肥等热点城市均已从住房贷款政策方面做文章,北京在7月26日已提高二套非普通商品住房首付比例,上海近期也提出要做好信贷防控。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这也增加了各地围绕房地产信贷政策等方面调整的可能。
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吴翔华认为,“房价肯定要着陆,就看以什么姿势着陆了。”他分析,抑制资产泡沫,楼市调控政策必须因地施策:对三四线城市继续去库存,对一二线房价大涨城市收紧房贷政策,比如南京、深圳、上海、北京等。“限贷的弹性和空间很大,目的是严控资产泡沫,使房地产回归资产属性,但不能误伤刚需刚改人群。以南京江宁板块为例,70%是炒房投资客,明显高于其它区域,这些需要权衡考虑。”
但分析人士也表示,当前楼市“去泡沫”,还是要用“复方”,“还需加强对国企拼地王现象的监管,给土地市场降温。”吴翔华说。张辉认为,眼下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解决土地拍卖熔断机制。“国土部门肯定还有一系列可以出台的新政,比如达到一定价位之后要求现房出让,大幅压缩土地出让金的付款期限。当然,这还不足以降低开发商的预期,必须限价升级+国土新政+限贷,新老政策叠加,共同促使楼市降温。”他还建议限贷方案应该重点打击外地炒房者;有3套贷款记录、有2套或以上没还清的炒房者,更要打击。(唐 悦 汪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