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成为 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
中国江苏网1月20日讯 18日,在南京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透露,今年南京将推进残疾孩子进普通学校就读试点,为残疾孩子接受普通教育建立制度保障。就在当天,教育部发文,南京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吴晓茅介绍,南京一直有政策,支持有意愿、又具备就读能力的残疾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今年,残疾孩子接受普通教育要从“机会保障”走向“质量保障”,政府将出台配套制度,从财政、人员、机制上配套,真正让这一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
南京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主要内容就是让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今年,南京选择在江宁、秦淮两个区试点,再逐步推开。具体做法是:制订接纳特殊孩子入学的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专门设立符合残疾孩子特点的资源教室,孩子在班级上课之外,可在资源教室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配备资源教师;探索建立适合残疾孩子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记者了解到,就南京全市而言,残疾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大概是1:1,双方的人数各有2000人左右。吴晓茅介绍,对这些特别的孩子,世界的主流做法是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孩子们在普通学校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和同龄孩子交往,这称为“融合教育”。“这一小众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吴晓茅说。
融合之路较为艰难。陈静是光华东街小学三(1)班的老师,他的班上有3位特殊的孩子,除了一位唐氏综合症患儿的家长事先告知,其余两位孩子是在入学后才被发现与众不同,有书写障碍、扔东西、喊叫、用特别的方式和同学亲近……陈静说,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有的孩子喜欢从高处往下跳,有的会喝颜料。班上有这样的孩子,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比较紧张,都提出最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同座。
在南京市教育局副巡视员杨林国看来,让特殊孩子接受普通教育,最大的阻碍是观念上的成见,就是教育系统内部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成见的影响力有多大?秦淮区一所小学一直在默默探索如何接纳特殊孩子,但学校的校长提出不能透露学校的名称。“宣传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好,想来的人就会多,别的家长就不乐意了。”她说,几次开会,老师都强烈表示,只低头做,不对外说。她介绍,由于教育局有要求,学校不能拒绝学区内的小孩就读,但学校承担了孩子安全风险和其他家长的压力。
南京还出现过多起家长集体上访事件,起因就是班上的特殊孩子影响了全班学习。
13岁的刘华(化名)在一所小学上了四年学,每天都是妈妈陪读。妈妈说,接纳自闭孩子,南京的学校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但依然困难重重。进校时,学校要求立“军令状”,一旦孩子出现任何干扰其他孩子的行为,立即退学,孩子出现问题学校概不负责。“每时每刻都盯着他,一有苗头立即制止。每次下课铃响,都要喘口气,总算又多坐了一堂课。”妈妈说,家长陪读太难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在老师面前,母子俩像是隐形人。陪到四年级,孩子学习更加困难,后来就放弃了。她认识的十多个自闭症孩子,起初家长都费尽周折,让孩子进了普通学校,跟着陪读,但最后几乎没有一个能坚持到小学毕业。
这位妈妈建议,相关部门能否为陪读家长提供心理帮助和专业支持。她提到,在发达国家,对特殊的孩子,有专业人员跟踪,适时提供帮助,这有利于孩子成长,也能舒缓家长的压力,期待南京出台类似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