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进学科建设
近几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通过“依托气象、文理交叉、服务行业、协同发展”,探索“规范入主流,特色出亮点”的学科建设发展道路,人文社会科学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依托气象,凸显优势。在省教育厅组织申报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校各文科类学院纷纷提出自己的申报方案。在比较众多选题后,学校明确必须依托学校气象学科特色,主动服务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该校申报的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在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中受到一致肯定与好评。经过5年的建设,该研究院在国内已经成为气候政策研究的一个“重镇”,至今已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39项、基地重大项目5项,出版研究报告1部、专著10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172篇。
文理交叉,根深叶茂。气候变化,全球关注,它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为此,学校依托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二级研究方向,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增设了“公共气象服务”方向,还为文科学生开设了气象科普课程,而由各文科学院开设的气象经济学、气象工程管理、能源经济政策、灾害风险管理等课程也打上了鲜明的“气象”印迹。
服务行业,关注科普。密切联系气象行业,凸显学校气象优势,成为该校文科发展的一大特色,为气象的珠穆朗玛峰构筑人文的青藏高原成为众多院长的目标。经济管理学院打造了气象灾害损失与服务效益评估研究团队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团队,公共管理学院拥有气候政策研究团队,语言文化学院形成气象科技史团队,传媒与艺术学院拥有气象动漫创作团队。这些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项目、行业专项等,为服务气象行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公众打开了了解气象行业、理解气象工作的新窗口。
协同发展,创新机制。校内协同,促进学科融合,通过打造协同发展的生态圈,开展重大课题的联合申报攻关,自主设置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培养国家急需的管理人才。行业协同,寻找永续发展,通过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气象服务科学研究中心”、承担中国气象局软科学研究课题、选派骨干教师到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挂职锻炼等方式,争取为行业提供智力支持。校地协同,获取强大支援,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寻求发展机会。学校与多家单位合作成立了阅江书院、“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拓展了应急管理科学研究和干部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