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电厂大烟囱8秒钟完美告别(组图)

20.06.2015  09:42
烟囱爆破倒下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施向辉 顾炜 烟囱爆破拆除前,市民前来拍照留念 电厂老职工来和烟囱说再见 爆破之后,烟尘遍地

  昨天下午,许多南京市民专程来到南京下关电厂。他们想赶在戒严之前,跟“老伙计”合个影,道个别。

  电厂里这根150米高的大烟囱已经矗立于此约20年,无数人在它的陪伴下出生,成长,老去。随着17点30分——约定的爆破时间渐渐临近,人们的心也渐渐高悬。

  时间到了,红色的控制键被按下,烟囱歪倒了,一团“蘑菇云”升起来,耳朵被震得生疼,8秒后,大烟囱倒在了地面上。

  通讯员 朱青青 实习生 刘静妍 现代快报记者 安莹 孙玉春 胡玉梅 徐红艳 鹿伟 王颖菲 张玉洁

  现场直击

  15点

  爆破前,烟囱附近早已看不到人影

  15点,现代快报记者登上电厂对面的百合华府小区B幢的32楼。

  这里距离大烟囱300米,有90米高,能俯瞰大烟囱的周边,是绝好的观察点。

  16点起,开始实施交通管制,中山北路及江边路上渐渐没有了社会车辆。不远处下关码头的轮渡也停止了。大烟囱静静矗立在一大片拆迁工地中,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

  17点

  30分

  一声巨响,腾起20层楼高的“蘑菇云

  17点20分,警车再次飞驰起来,绕着管制范围进行爆破前最后一次巡查。

  17点30分,一声巨响,烟囱应声往西倒下,突然出现的“蘑菇云”,大约有20层楼高。

  脚下的地板震动起来,玻璃和窗户之间发出碰撞声,房间半掩的门一阵乱晃。

  几秒钟的时间里,让人觉得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

  8秒后,一切恢复安静,烟尘将现场笼罩。

  17点

  35分

  爆破后的地面,看起来像下了一场雪

  爆破结束5分钟后,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排查爆破哑炮,确认大楼倒塌方向与预定一致后,向总指挥汇报:此次爆破非常成功,没有飞石伤及建筑物,周围建筑物没有损伤。

  警报长鸣10秒后,爆破警戒解除了。

  降落在地上的灰尘就像刚刚下过一场小雪一样,一踩一个脚印。施工人员往现场路面上洒水,进行人工降尘。

  专家揭秘

  爆破是怎样发生的?

  爆破的时间仅仅是8秒,但在爆破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从爆破专家,到一线的施工工人都很紧张,“细一点、再细一点,不要漏过每一处地方,保证万无一失。”在现场不断听到这样的嘱托。

  凌晨3点半开始,一遍遍检查线路

  昨天凌晨3点半,负责烟囱爆破的工程组就起床了。

  施工队员们简单洗了把脸,喝了点矿泉水就开始干活了。“细一点、再细一点,不要漏过每一处地方,保证万无一失。”项目组的负责人反复叮嘱施工人员。

  从凌晨开始,施工队员每半小时就要检查一次起爆网络。一直到下午3点,爆破前的最后时刻,爆破员还将起爆器、爆破连接线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负责计时的工作人员也在认真地核对时间。

  1000多个小孔,200多公斤炸药,10多项关键技术

  在一个月之前,技术人员就开始在烟囱上动手脚,他们在烟囱的底部距离地面十余米的地方,一共钻了1000多个小孔,这些孔里面全部装满了爆炸物,一共有炸药200多公斤、雷管1400发、导爆管1500米。

  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的爆破专家告诉记者,这次爆破采取了高位切口、减震缓冲、精确定位、毫秒延期等10多项关键技术。

  一道防冲沟,四道减震沟,只为保护附近的老建筑

  6600吨的烟囱重重地砸在地上会是什么感觉?地动山摇。但为了周围的老建筑,大烟囱必须学会“轻功”。

  爆破现场附近就是望江楼、南京市海事局大楼等一批重要建筑,还有一些民国建筑。爆破时不影响到这些建筑,是工程组考虑的首要问题。专家们对爆破部位采用了钢丝网、密目安全网等四道防护层进行覆盖,在烟囱预计倒塌范围内又构筑起了一道防冲沟以及四道减震沟。

  同时,专家还在减震表面铺设缓冲垫层、覆盖软质材料,有效降低了飞散物的飞散距离。

  像砍树一样,让烟囱倒向指定的方向

  爆破前,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直到看着烟囱在瞬间安然“躺下”后,大家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很多市民在爆破结束后迫不及待地赶到现场。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真的是向西倒呢,一点偏差都没有。”大家都很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专家向记者揭开了谜底。“就像砍树斧子要对着一个地方砍一样,我们经过精确的角度计算后,在烟囱的‘腰部’围了大半圈的炸药,炸药引爆时,烟囱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倒塌。”“这一次爆破,难度不是很大,但却是非常完美的一次爆破。”现场专家说。

  未来这里做什么?

  爆破前,这是南京主城区最高的一座烟囱。它与很多人的成长和记忆有关,如今,却因安全隐患不得不拆除。

  不过,未来这里将有新的建筑,也将有新的故事和新的意义。

  厂区将变身为文化设施,限高40米

  “烟囱所在的这一片区,今后的定位是文化设施,按照规划,这里限高40米。”相关负责人表示,大烟囱所在地块的用地性质为科研文化用地,未来将建设为滨江区域内配套的文化设施。

  根据规划,烟囱所在位置未来将新建一条路,地铁5号线也将从附近经过,“会与滨江风光带的风格更符合。”相关负责人说。

  大烟囱倒下,小红楼还稳稳的

  “目前还没有收到有关小红楼被震裂或者出现破损的情况。”鼓楼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爆破的时候,小红楼稳稳的,没有问题。

  小红楼距离大烟囱大约300米,这座始建于1928年的建筑物,曾用作孙中山奉安大典临时指挥部,此后移交津浦铁路局,还曾作为宋子文的办公用房存在。

  解放后,小红楼成为下关电厂的办公用房。它被称为南京“不可移动的文物”。

  转型升级

  1

  南京城里林立的大烟囱,不见了

  南京城内,曾经屹立着很多烟囱,它们曾经是一座城市工业发达的象征,见证过一个时代的辉煌。进入后工业时代,它们变得“多余”。

  在下关电厂大烟囱化为尘埃后,现在主城区内仅剩的、年龄比较大的烟囱,在建邺区汉中门外二道埂子171号,白敬宇眼药庄旧址内。

  南京的烟囱群中,红白相间的下关电厂烟囱大概是这些烟囱中最为人熟知的,它曾经是江边的一道风景。但昨天瞬间就被爆破,化成了尘土。

  这些年,南京城区内消失了很多大烟囱:2007年,南京热电厂180米大烟囱爆破;2010年12月,住在凯悦天琴的业主们发现,南京酒精厂废弃多时的烟囱被炸掉了;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刚开始,南京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特意把江南水泥厂的民国烟囱录入其中,但上报到国家文物局核查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消失了……这些年,多少老烟囱不见了,文物部门也无从考证。“城市里,这些烟囱是历史见证,记录了南京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保留很有必要。”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主城区内,文物部门记录的烟囱只剩下一座了,剩下的都在郊区。

  这根硕果仅存的烟囱,在建邺区汉中门外二道埂子171号,白敬宇眼药庄旧址内。这是一根用红砖垒砌的大烟囱,具体建造年月不详,它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但由于紧挨着文物白敬宇眼药庄,一旦要拆,仍需要征得文物部门的许可。

  2

  记忆里的老建筑,终将变成其他模样

  下关看起来陈旧破败,但这里存在众多的老建筑,这些建筑既是回忆,也是历史。伴随着大烟囱所在的电厂厂区变身“文化用地”,其周边的民国建筑也已经或将要进行“升级”保护。

  位于中山北路与江边路交叉口西侧,毗邻长江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是原民国时期的首都电厂码头,解放后为下关电厂码头。这里曾是下关电厂的煤炭装卸和取水专用码头,电厂搬迁后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电厂码头变身为旧址公园。鼓楼区对它进行改造修缮,将原建筑改造为水景餐厅和展览馆,并保留了原机器设备供游人参观。据悉,这里预留的三处商业用房,将会用做茶社、轻餐饮,以完善滨江风光带的配套建设。

  南京火车西站始建于1908年,现存建筑为1947年建造。1912年1月,孙中山由上海到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是经过这一火车站进入南京城的。不久,这里也有望变身为博物馆。

  据介绍,由于南京火车西站的建筑能展现南京早期铁路史及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对研究近代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南京火车西站将修缮建设成“铁路文化博物馆”,月台、候车厅、站房、售票厅都将被保留。

  根据未来规划,电厂及周边同期民国建筑,将依托“铁路文化博物馆”,形成整体配套,服务整个滨江商务区,成为一个集人文、历史、文化、娱乐、休闲等众多属性为一体的综合体。

  纪念

  家长提前接孩子

  不忘手机“直播

  天妃宫小学提前放学,3点前2000多名师生清场完毕

  昨天下午2点钟,距离烟囱主体爆破还有3个多小时,位于建宁路的天妃宫小学门前已经聚集了大批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由于距离烟囱只有百米左右,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昨天下午学生提前到2点20分放学。

  2点刚过,陆续有低年级学生开始放学。记者注意到,不少家长在等孩子放学的同时,也在珍惜着与大烟囱进行最后一次互动的机会。

  “能多看一眼是一眼,下一次来接孩子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昨天下午1点半,趁孩子还没出来,家住晓庄的王先生就赶至学校门前,与大烟囱留影,并在微信里给家人和朋友直播。

  还有家长告诉记者,将孩子接回家后,他们还想赶至阅江楼,看看大烟囱倒下的过程。截至昨天下午3点钟,天妃宫小学2000多名师生全部离校。

  作为离电厂较近的高层住宅楼,中山北路南侧的百合华府成了观看爆破全景的最佳去处。昨天下午4点刚过,中山北路南侧开始设置警戒线,聚集在路边准备观看爆破的大批市民先后退出主路两侧。部分市民走进百合华府小区,寻找最佳观测点。

  在百合华府27楼,有一处连接两幢楼体的大通道平台。但由于平台两侧由大片玻璃构成,通道底端为钢板,担心爆破时存在安全隐患,唐山路社区的工作人员及阅江楼派出所民警已将此处关闭,禁止人员进入。

  八旬电厂老职工

  依依不舍和大烟囱说再见

  下午两点不到,电厂大门口就来了许多拍照留影的人。围观人群中,除了附近的居民,还有人是因为有着“大烟囱情结”,特意从南京城的四面八方赶来,“看大烟囱最后一眼”。

  围观的人群中,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十分引人注意。“我们都是这个厂的老人了。”今年虚岁80岁的夏春富老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每天中午习惯午休一会儿,昨天却怎么也躺不下来,还没闭上眼,就又起了身,“得来看看我们厂,”他说,“我一辈子没到别的地方去(工作过),舍不得哟”。

  老人表示,他是1951年、自己15岁时进的厂,1996年退休,在电厂贡献了45年。年轻时,他就住在小红楼里的单身宿舍,后来才搬去了盐仓桥。但无论去哪,都一直围着电厂住。直到退休了,每周都还会回电厂看看。

  “这两天,我们从报纸上看到了消息,所以从爆破前一晚起,我们老职工们就一批一批来拍照了。”夏老爷子说,“虽然大烟囱建起来时,我们已经退休了,但它是下关电厂最后的标志,我们对它都非常有感情。

  今年66岁的徐荣祥老人和夏老爷子是老同事,昨天下午也来到了电厂。“要不是老同事给我打电话,我本来不想来,”他说,“心里不舒服。”徐荣祥的父亲也是电厂的老职工,父子俩都是15岁进厂,两人加起来,一共为电厂奉献了90年。“设备是我们亲手摸、亲手搞的,它炸了,就好像失去了故人。”但他也坦言,尽管情感上舍不得,可还是清楚,大烟囱迟早得爆破,“烟囱上已经有裂缝了,安全隐患很大,勉强保留也没什么意义。

  下午3点多,徐老伯和几位老同事决定离开电厂,到远处的阅江楼上,为大烟囱留下最后的记忆。夏春富没有和他们一起走,“我就想呆在电厂旁边。”这位八旬老人,非常努力地爬上了附近中山码头候船大厅的屋顶,这里正对着大烟囱和小红楼。

  尽管天气有些热,可老人始终扶在围栏边上,看着眼前的电厂。最后的爆破时刻终于来到,一声巨响之后,紧跟着是缓缓倒下的大烟囱带来的猛烈震动,这使得老人和记者所在的中山码头候船大厅顶楼,都随着微微晃动。目睹大烟囱倒下全程的夏老爷子长叹一声,“唉……么得了,么得了。”看着烟囱倒下散发的滚滚烟尘,老人感慨不已,“从小进厂,一晃不少年。这个下关电厂的标志,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