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很少去医院探望病母 温情被一张19年前照片唤醒
17岁时他坚持每天为病母梳头;如今却因为“没时间”很少去医院探望
19年前替妈妈梳头的照片
唤醒儿子久违的温情:妈,我接你回家
41岁的王锦梅(化名)坐在椅子上,露出两个酒窝。她17岁的儿子李海(化名)手执塑料梳,专心为母亲梳着齐肩的黑发……这是1996年,在如皋民政部门工作的刘朱建拍下的温馨一幕。
当时王锦梅的丈夫已经去世多年,她也由此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类疾病,未成年的李海成了一家之主,以超出年龄的成熟悉心照料着母亲的生活。
19年后,刘朱建发现了这张老照片,被深深触动了。经过辗转寻找,他发现王锦梅就住在自己现在工作的医院,但李海却称自己太忙,很少来探望。“我想替这位母亲找回当年孝顺善良的那个儿子。”怀着沉甸甸的心情,刘朱建拨通了李海的电话……现代快报记者 严君臣
19年前的温馨:
他坚持每天为病母梳头
“也算是机缘巧合,但这对母子,我一直放不下。”今年49岁的刘朱建,几经岗位调动后现任如皋市江滨医院院长,19年前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家境困难的特殊家庭。李海这一家,给他的印象尤为深刻。
父亲在10岁时去世,母亲受刺激精神出了问题,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生活重担压在了当时年仅17岁的李海身上。这个饱经坎坷的少年,早早就成熟起来,成为了一家之主。当时他正在当地一所职校上学,每天风雨无阻准时赶回来给母亲煮饭。虽然精神恍惚,但王锦梅牢牢记着儿子的名字,也会守着时间等李海回家。
难得的是,虽然生活艰苦,李海照顾母亲的心思却格外细腻。妈妈毕竟是个女人,肯定不想让自己蓬头垢面的,年轻的李海每天都会拿起一把塑料梳,替母亲梳理整齐头发。这个简单的“仪式”中,王锦梅的神情总是格外平静和安详。
李海母子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刘朱建。他举起相机,“咔嚓”拍下了这让人唏嘘的一幕,记录下这对母子俩相依为命的深情。
19年后的尴尬:
他很少再去看母亲,“忙”
他们现在在哪儿呢?刘朱建想,王锦梅身体状况特殊,要是还健在的话,说不定就在江滨医院接受治疗。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间间病房寻了过去,最终发现一名独自在院的老太太,后经核实,确实就是刘朱建要找的人。
但让刘朱建心酸的是,李海已经很久没来过医院了。之前王锦梅生了病,李海也称太忙,拒绝前来探望。当年那个孝顺淳朴的儿子去哪儿了?刘朱建百感交集地拨通了电话:“请问是李海吗?
电话那头,依稀回忆起刘朱建的李海大吃一惊。从交谈中,刘朱建渐渐发现,李海过得并不好。五六年前,靠着政府给的低保和一些减免,李海把母亲送到了如皋市江滨医院接受治疗和看护。2011年以后,李海做了上门女婿,经济和生活压力都不小,工作也不安定,辗转南通打工后,今年7月,他刚刚在如皋一家化工厂找了份工作。
“你工作的地方离医院这么近,为什么不去看看你母亲?”面对刘朱建的问题,李海想了想答道,太忙了,没时间。
找回当年的温情:
他牵着妈妈的手,“回家”
“这次我是替你母亲来的,想找的不是现在这个你,是当年生活穷困潦倒,却会陪在母亲身边为她梳头的那个儿子。”刘朱建的一番恳切言辞,渐渐唤醒了李海心底里被遗忘许多的那份温情。他最终答应,跟刘朱建去看看孤身一人待在医院里的妈妈。
“在那之前,我大概半年一年去看一次妈妈,看她穿得很干净,精神也还好,感觉她应该过得不错。”李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之前也从没想过,除了吃穿以外,母亲还需要些什么。
“儿子!”看到刘朱建身后那个身影,病房里的王锦梅不由咧嘴笑了起来,高兴得像个孩子。
“妈,我接你回家。”李海心里一阵酸楚,上前扶住了已届六旬的母亲。走出医院的一路上,他左手帮母亲拎着随身物品,右手紧紧牵着母亲,像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我先接妈妈回去住几天,但现在还不能让老人家常住。等我赚了钱有能力了,一定把妈妈接回家。”李海郑重地许下了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