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好事还需双方协力
今年省级财政至少投入7亿,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
医养融合,好事还需双方协力
“医养融合”,这是南京高琪老人最近学会的一个词。89岁的丈母娘挂着胃管,等着出院。他跑了七八家养老院,都觉得不合适。看了新闻才知道,适合丈母娘的地方叫“医养融合”养老机构。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或运营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医养融合。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为这短短一句话,今年省级财政至少要掏7亿多元。
侯学元说,今年全省老年人口达到1500万,在全省总人口中首次占到20%。养老需求旺盛,而其中最紧缺的就是“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今年,省政府资金不再用于扶持一般性养老机构,而是聚焦扶持医养融合机构,用鲜明的政府导向引导社会资本率先进入医养融合领域。
在前不久闭幕的南京两会上,一位医院院长呼吁各界多关心“医养融合”。这位院长说,大部分老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也不在少数,不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难叫人放心。
南京泰乐城是我省医养融合示范点。机构投资方代表王华介绍,泰乐城占地3万平方米,地是政府提供,指定为社区配套。养老城有养老牌照也有医疗资质,和滨湖社区卫生中心共建康复院,共有床位270张,滨湖社区卫生中心现有28名医护人员在服务于康复院,养老城有了医疗资质和医护人员,社区中心不用投入一分钱,有了病房,医生增加了临床经验和收入。
要取得医疗资质,既要有医护队伍,也要有大量投入,一般养老机构难以承受。养老城光装修和设备,就是3000多万元。除了投入大,医养融合最大难题还是招人难。“基层医院都招不到人,何况养老机构?”王华说,论事业平台,养老机构确实不如医院,医学专业学生情愿拿几百块钱,留在三甲医院实习,也不愿到养老机构来。
养老院缺少医生,在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看来,这是因为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长期以来互不相关。医生归卫生部门管,医生的培养、职称、晋升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卫生系统忙于解决看病难。养老的职能在民政部门,养老政策、规划、机构补贴由民政部门牵头落实。医养融合,意味着两个体系要部分兼容。
作为医养融合国家试点城市的南京,最具突破性的一条就是从基层开始推动融合。南京出台政策,鼓励社区医院和养老机构对接合作,凡是社区医院的床位用于养老,民政部门给予补贴。目前,南京2/3的社区医院开始启动养老业务。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杨志健委员建议,用信息技术融合医、养,各养老机构都和大型医疗机构远程连结,24小时在线诊断,每一名老人或照护人员都可通过手机、电脑,上传、接收健康医疗情况,真正实现医养融合。本报记者颜芳
原标题: 今年省级财政至少投入7亿,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 医养融合,好事还需双方协力
编辑: 章强、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