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公调对接化解纠纷超八成——苏州派驻公安调解工作室成定分止争主力军

18.01.2016  13:30
本报记者 丁国锋 

 

  2015年6月的一天深夜,一名男子在张家港市区驾车撞倒了两名行人,并造成两人相继死亡,警方认定该男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并以涉嫌交通肇事将其刑事拘留。因事故发生在闹市区,围观群众信息多传播快,如果不能尽快妥善处置,势必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该市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事故中队工作室调解员王月霞依照“公调对接”机制提前介入后,迅速掌握了事故情况,通过宣传法律规定,及时公开案情,耐心解释劝说,逐步平息了各种质疑,并通过和保险公司、双方家属多次调解,终于让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从这个案件看,受害者及时获得赔偿,肇事者获得谅解,虽然依法还要被判处刑罚,但却可以从轻处理,社会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凸显了公调对接机制的巨大优势。”江苏省苏州市司法局局长朱正介绍,苏州自2008年建立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以来,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通力协作,在派出所、交巡警大(中)队普遍设立了派驻制人民调解工作室,并在实践基础上于2014年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深化公调对接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对接范围、对接程序、对接机制、队伍建设、调解室设置、保障支撑,2015年又进一步推动以律师队伍为主体的法律工作者参与公调对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升公调对接调解工作的专业性。目前,苏州通过公调对解处理的案件,已经占据了全市人民调解总量的80%以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力军。 

  公调对接机制在探索建立之初,就是为了缓解公安机关接处警过程中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调处压力。其中,调解组织建立得是否完善,调解员队伍是否具备专业素质,调解工作保障机制是否安排到位,是决定这项机制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据了解,苏州市公安局、司法局建立公调对接机制时就采用“驻所式”方式,即由镇(街道)调委会在各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各市(区)、镇(街道)分别在各交巡警大(中)队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并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191个公安派出所、97个交巡警大(中)队或事故处理中队,都设立了标准化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了调解组织的全覆盖。 

  记者注意到,在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公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还具体明确了按照每天的接警量配备人民调解员的机制,其中规定接警量少于30件的派出所,调解室配备不少于两名专职调解员;接警量30至60件的派出所,调解室配备不少于4名专职调解员;接警量60至100件的派出所,调解室配备不少于6名专职调解员。驻交巡警大(中)队调解室参照每1至两名事故处理民警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的比例进行配备。目前,全市公调对接人民调解员有661人,其中专职调解员达491人,不仅建立了一支公调对解的“正规军”,还先后涌现了“全国调解能手”朱敏荣、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罗洪棣、黄跃明等优秀调解能手,先后有52名公调对接调解员先后获得“苏州市百佳调解员”荣誉称号,相关先进事迹屡屡得到媒体关注报道。 

  2014年1月29日,外来务工人员杜女士在下班回家途中头部受伤昏迷,被路人看见后送到医院,病情十分危重。因治疗费用较高,丈夫张某无力承担,遂向她工作的服装厂要求工伤赔偿10万元。但厂方却认为不属于工伤,不同意赔偿,只同意补偿1万元。家属不愿意放弃治疗,就带领10余名亲属几次到厂方哭诉闹访,还作出欲跳楼轻生的举动,厂方不得不报警。在公安部门接警处理后,纠纷转交至枫桥街道人民调委会驻派出所调解工作室,调解员戎丽莉、俞双庆介入后了解到,事发时没有目击者,杜女士昏倒地点也不在摄像监控范围,确实难以确定责任方,但员工意外事故毕竟是发生在下班途中,厂方有一定责任。经过“背靠背”做工作,调解员终于说服双方各让一步,厂方也通过职工募捐、企业股东共同补偿等途径,支付了6.5万元补偿金,案件得以平息。 

  类似的疑难案件直接在调解阶段化解,确实让各方受益不浅。为了规范纠纷调处流程,确保每一个案件都经得住法律和社会的检验,苏州市司法局、公安局还共同制定了《派出所公调对接纠纷调解流程》,规范从派出所接警到纠纷移送、调解室受理、调解、达成协议到回访等各个环节流程。苏州市司法局还定期开展人民调解卷宗的规范指导,除要求调解卷宗符合规定外,还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条款内容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损害国家、社会和第三人的利益,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树立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多年来,该市公调对接调解员还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调解品牌。如昆山市开发区调委会驻长江路派出所调解室调解员张敏娟,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无一反复,不少辖区外的纠纷当事人主动要求张敏娟“出诊”调解,成了当地的“调解明星”;昆山市玉山镇调委会驻朝阳派出所调解室调解员冯杏芳成立了“冯阿姨能动调解工作室”,推出动腿、动口、动脑、动手、动心的“五动”调解方法,还配备了能动调解专用车,成功调解纠纷达1000多起;高新区驻虎丘大队事故中队调解室原调解员朱敏运用自己独特的调解方法,几年来成功调解各类事故纠纷5000余起,获得当事人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高新区调委会驻交巡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调解室还运用QQ聊天工具,设立了高新区交巡警大队事故QQ调解平台,在QQ群中设立私聊平台进行协商调解,方便了当事人。 

  朱正介绍说,7年间,苏州的公调对接工作已从初创阶段的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力军,占据了全市人民调解总量的80%以上,其中2009年以来调解纠纷总数超过33.12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实践证明,公调对接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率,成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剂”;有效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成为公安机关的“减压阀”;有效解决了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来源不足的问题,成为人民调解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