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法情注调解不忘初心惠民生

17.08.2016  21:34

在盐城市响水县,只要提起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刘炳法,当地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刘炳法却是一位专门操心邻里纠纷、亲属矛盾、打架斗殴等纠纷的“热心人”。当地群众遇到矛盾,不论事大事小,总会找他解决。

1982年,刘炳法从部队转业后,以军转干部视民如亲、视责如山的情怀,与人民调解结下不解之缘,在调解员岗位上34年不挪窝,凭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腔热忱,调解处置各类矛盾1500余起,赢得当地群众好口碑。

他选择人民调解,缘于他不忘初心,把人生目标和价值融进百姓生活。他有着过硬的军政素质,他是一名优秀军转干部,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响水县司法局局长吴红卫这样评价他。

   执法不徇私情,我们老百姓信得过他!

汪肖新与张挺打起来了,请快来处理!”2014年11月2日,正值周末,还在加班的刘炳法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前去调解一宗邻里纠纷。

响水镇葛庄村村民汪肖新与张挺是邻居,因为拆迁,牵扯到土地界址,双方分歧很大,僵持不下。

张挺仗着“上面有人”,刘炳法是自己的表哥,于是寸步不让。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选择,一边是与自己一起从小长大的亲表弟,一边是老实巴交的村民汪肖新。特别是汪肖新知道张挺与刘炳法沾亲带故,由此担心刘炳法在调解中会偏袒张挺。

不要担心,有我炳法在,我一定秉公处理!”刘炳法拉着汪肖新的手,毫不犹豫地说。

在调查取证中,刘炳法发现表弟张挺确实没理,当场批评了他。张挺一时难以接受,立即赶到刘炳法父亲家中诉说苦衷,不明真相的父母也抱怨刘炳法遇事“六亲不认”。

遇事不讲法、办事不守法,何来法治权威?”刘炳法将调查情况反馈父亲,老人家觉得他处理得对,并帮他做张挺的工作,最终张挺认错,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同意让出多占的土地。

对方当事人逢人便夸:“刘炳法不徇私情,坚持一碗水端平,我们老百姓信得过!。

在刘炳法眼里,调解之道除了“处事无私”的原则外,更离不开“法、理、情”三个字。至今已63岁的刘炳法为这三个字,仍书不离手,凡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成了他的必修课,一些亲朋好友看见他厚厚几大本学习笔记,感慨之余,总忘不了逗他:“都一把年纪了还学法,不容易!

   调解要有啃硬骨的决心,再难的纠纷也要迎难而上。

今年1月12日,响水县运河镇的李田刚与李晓前来到响水县大调解中心,指名要找刘炳法帮他们调解一起借款纠纷。

经了解,李晓前于2014年12月向李田刚借20万元开办工厂,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

李田刚本未打算急着向李晓前要回借款,但当了解到李晓前企业不景气,害怕他无力还钱,跑路了事,便三天两头找李催要借款。由于多次催要无果,李田刚便打算到法院起诉,当了解起诉费时、费钱情况后,想寻找便捷、快速处理方式解决。在法官推荐下,他俩找到刘炳法。

  “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刘炳法即刻召集李田刚和李晓前,在听取双方情况介绍和查看有关证据后,从信任的角度与双方推心置腹地分析商谈。

经劝说开导,双方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后在还款期限上双方还有分歧,老刘又从当前经济形势走向、企业经营回升需要时间等方面进行剖析,最终双方同意在两年内分期还清借款,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到法院起诉还不知等到哪天才有结果,你调解效率真高,你调处的结论我们信服。”调解结束后,李田刚与李晓前紧握刘炳法的手连声道谢。

干调解工作要有啃硬骨的决心和勇气,再复杂的纠纷也要迎难而上。”刘炳法认为。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冒着大雨下村调解,顶着烈日勘查现场,饿着肚子开调解会……多年来,刘炳法经历了无数酸甜苦辣,但他乐此不疲、任劳任怨,先后为企业职工、农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180多场次,参与群体性上访案件化解和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矛盾6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

   不忘初心,对调解工作有感情!

你干了那么多年调解工作,现在退休也该享清福了,为啥还惦记着调解的事情?”2013年9月,刘炳法退休后,县司法局想聘他到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做专职调解员,有人不解地问他。

不忘初心,干调解时间长了,对调解工作有感情!”刘炳法从容而又坚定地说。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的聘用。

重新走上调解岗位,刘炳法积极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方法,以其个人名字挂牌成立了“老刘调解工作室”。

 他擅长调处婚姻家庭、土地承包、邻里、经济合同等纠纷,“平和、淡定、宽容、和谐”是他贯穿调解纠纷全过程的个性化理念,在长期调解实践中,他巧妙运用情、理、法、诚、信五字调解方法,使纠纷当事人心悦诚服。

 调解一件纠纷往往需要好多次或者投入更多时间, 刘炳法经常是一次不成再去第二次,多次不成就去无数次,靠诚心实意打动双方当事人。

2015年6月,响水镇小浦村村民沈海东、沈正东兄弟俩用省吃俭用的积蓄筹建楼房,当建到三层准备封顶时,发现基础、楼板、立柱、横梁等处起沙,强度严重不足,存在倒塌风险,后经检验属水泥质量问题。

当与某水泥厂商谈赔偿时,厂方一口不认账,兄弟俩无可奈何,找到刘炳法请求调解。刘炳法当天就赶到现场查看,情况与沈氏兄弟俩说的基本一致,房屋需拆除重建。

为调处好这起纠纷,他多次往返于沈家与水泥厂之间,寻找收集证据,与双方当事人谈话,第一次调解,沈家要求赔偿各项损失40万元,而厂方只承认赔偿20万元,双方差距较大。

 刘炳法找到厂方负责人,分析沈氏兄弟俩家庭状况,农村普通群众省吃俭用几十年的积蓄建房,已建到三层准备封顶,现在要拆除重建,厂方只赔偿20万元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你是我遇到过最执著的调解员!为调解这起纠纷,你已跑了不下20次。我说不调解了,上法院打官司,但你还是不放弃。”厂方负责人如此评价。刘炳法的真情、热情打动了厂方负责人,最终厂方同意赔偿32万元损失,双方签字握手言和。

 就是靠着这般执著,刘炳法秉公执法,远近闻名的“老刘调解工作室,受理调结的矛盾纠纷调解协议履约率很高,从没有因调解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引用法律条文不正确导致矛盾激化或民转刑事件。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司法行政网站、响水电视台等媒体分别对“老刘调解工作室”的事迹进行了刊载和专题报道。

 

 

来源:江苏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