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淮海,再夺“人民的胜利”
沿着光辉的足迹前进
庆祝人民军队建军90周年
新华报业网讯 盛夏,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游人络绎不绝。这里全面展示了1948年冬天那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每年吸引300多万游客前来瞻仰。
淮海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说:“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当时许多国外媒体则以“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内容,报道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烈日下,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东门处,一组雕塑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右手边,苍松翠柏撑起一顶军帽;左手边,车轮上鲜艳的红绸,仿佛在风中飘扬。它讲明了一个史实,伟大的“人民的胜利”是战士浴血和人民支援的结果。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记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5个昼夜,共歼灭敌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5万余人。200万民兵、民工,冒着枪林弹雨,忍风雨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塔管理局教育交流处处长孙景告诉记者,纪念馆内,有一件“普通”的一级文物——小竹竿。它1米来长,模样平常。小竹竿是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的用物,他在上面刻上密密麻麻的小字。1948年,唐和恩带领小车队,从家乡山东省莱阳县万寨乡出发,随军转战,跑遍了整个战场。每到一地,他就记录地名,共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行程长达5000余里。
陈毅元帅曾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身披红绸的独轮车,背后有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次、牲畜76.7万头、担架20.6万副、船只8539艘、小车88.1万辆、汽车257辆、挑子30.5万副、粮食4.3亿斤。支前人民,来自苏鲁豫皖冀五省各个解放区。孙景介绍,若把88.1万副小车全部连在一起,能从北京到南京,并排排成两列。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民同心,不忘初心,以决胜淮海的精神为指引,再夺新时期“人民的胜利”,成为徐州这个城市特有的气质。
驻徐某集团军,把支援地方大型工程建设作为“热爱第二故乡、建设第二故乡”的具体行动。据徐州市民政局统计,该集团军历年来共投入500余万元,组织万余名官兵参加淮海战役纪念馆扩建、棚户区改造、故黄河清淤、城市环境卫生整治等12项重点工程建设。
淮海战役纪念馆胜利厅内,陈列着两尊大炮——美式105榴弹炮和美式75山炮。这两尊大炮体型庞大、造型独特,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大炮不会长翅膀“飞”上二楼,它是工作人员和当地驻军一起,用手抬、用肩扛,一步一个台阶搬到二楼的。
2007年5月,新馆开馆。由于工期紧,新馆土建和陈展两条线同时交叉施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但是也给陈展带来诸多不便。老馆陈列的两尊大炮尚未吊装到位,新馆大楼主体已经封顶。陈列部主任赵维阁和技术员李欣善、孙澎商量,决定用最老、最笨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像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一样,人搬肩扛,把“战利品”搬上楼。
驻徐某部炮兵旅火炮修理所,派来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个部件动辄数百上千斤,12人分为4组,喊着号子,一步一挪地将部件架出老馆,装上卡车,转运至新馆,再走楼梯搬运到胜利厅。105榴弹炮巨大的炮管,重量接近两吨,且没法拆分,增加了6个工作人员,多插了3根钢管,终于将其扛上展厅。
“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军民用双手,给荒山披上了绿装。近20年来,工程兵学院共出动官兵近4万人次,各类工程机械6000多台次,主动承担了徐州及全国大量急难险重任务:整治故黄河,学院出动教职员工和学员3000余人;儿童福利院基础爆破,清理土石方20余万方。整治大运河、建设观音机场、绿化荒山、挖掘保护龟山汉墓、挖掘保护楚王陵汉文化遗址、徐州高铁站基础爆破、韩山隧道建设……都留下了官兵辛勤的汗水。
徐州是兵员大市,也是优抚大市、安置大市。多年来,徐州始终把落实双拥政策放在首位,把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重点优抚对象保障等工作作为落实好双拥的重点。
去年7月29日,徐州再次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至此已连续八次获此殊荣。
本报记者 李刚
原标题:决胜淮海,再夺“人民的胜利”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