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重返行星队伍?现在还不行

16.07.2015  17:47

  北京时间7月15日8:52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收到“新视野”号传回的信息,确认它已成功近距离飞掠冥王星。而对探测数据的最新分析显示,冥王星直径为2370.6公里,比过去认为的要“胖一些”。这一数据使它重新成为柯伊伯带已发现天体中个头最大者,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它重返行星队伍的“筹码”。

  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是在“新视野”号发射升空7个月之后。不少人寄希望于“新视野”号能找到证据,让冥王星重返行星队伍。比如美国科学家古莱姆·罗布奇恩提出,如果探测确认冥王星存在地下海洋,这意味着它存在地质活动,是支持它重新被分类为行星的重要证据。

  对于这种希望,国内天文专家表示怀疑。早在“新视野”号近距离飞掠冥王星之前,北京天文馆馆长、小行星专家朱进就表示,这次探测不太可能给出冥王星是行星的支持性证据。专注太阳系行星的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则表示,对冥王星大小的不同测量结果,属于不同观测手段产生的合理误差。“‘新视野’号的测量结果无疑更准确,但不会对现有理论体系提出任何挑战。而且从行星的定义看,冥王星被踢出行星队伍,不是因为个头大小,也不是地质活动,自然不会因此再次调整它的身份。”他说。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6年通过的决议,一个天体要成为行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质量足够大,以达到近似球形;自身有足够的引力,以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显然,是第三条标准让冥王星惨遭降级。

  但冥王星是行星这一观点的拥趸者不乏“大腕”,比如“新视野”号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阿兰·斯特恩。在回答如何看待冥王星目前是一颗矮行星的问题时,他曾幽幽地说了一句,把冥王星踢出行星队伍是天文学家干的,而不是行星科学家。在他心目中冥王星一直是一颗行星。在他看来,冥王星与太阳系八大行星有着太多的相似,比如大气、地形、季节的变化等。

  “对目前行星定义持反对意见的多为美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郑永春认为,这与他们对冥王星的特殊情节分不开。“冥王星是过去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由美国人发现的行星,在美国国内有‘美国行星’之称。”由此也能解释美国科学家为冥王星保留行星身份的种种努力,比如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关于行星新定义的投票中,投反对票者多为美国科学家,又比如2014年通过决议希望恢复冥王星行星身份,以及对“新视野”号尤其热切的期待。

  抛开情感因素,行星、矮行星之争只是事关名称吗?当然不是这样。郑永春解释说,太阳系形成之初,大量尘埃和气体凝聚成为星子,而后经由行星胚胎以及其他中间环节,演化为行星。作为行星胚胎的小行星和八大行星分别位于演化链条的两端,目前我们对它们已有相当了解。“矮行星作为没有长大的侏儒行星,是链接小行星和行星的中间环节。深入研究矮行星才能更好探析行星形成过程,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过去、现在、未来”。

  回到冥王星重返行星队伍的话题。目前对行星的定义已是完美无瑕吗?郑永春表示,人类对行星的定义经历了多次修改。“最初人们认为太阳、月亮是行星,后来认为只有围绕太阳公转的才是行星,这些定义变更的背景都是对太阳系认识的深化”。2006年行星新定义出台也是如此。观测手段的进步,使大量与冥王星类似天体被发现。科学家需要做出选择,是让太阳系拥有更多行星,还是修改行星定义、保持太阳系行星数量相对稳定。经过研究、商讨,天文学家选择了后者。

  郑永春说,“新视野”号探测器已探知的距离只有50个天文单位,相较于太阳系半径为10—15万以上天文单位的广袤空间,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在未来的探索中,很有可能发现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类似、符合目前行星定义的天体。“届时行星的定义很可能面临再次调整。而在未来调整中,冥王星是否会重新成为一颗行星,谁也说不好”。

  换句话说,冥王星想重返行星队伍,现在还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