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产业化发力融合 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

31.03.2016  09:10

  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如何,将如何推进?3月29日至30日,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在无锡召开,谋划融合发展新目标新思路。

  立足一产,更要“接二连三

  近年来,我省各地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不少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

  “总的看来,大致可归纳为四类融合形式。”省农委副主任李俊超介绍,一种是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加工企业的集群集聚,催生了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如邳州的银杏产业实现了基地、加工、研发、旅游、电商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年产银杏叶提取物330吨,银杏系列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直接为农民增收近10亿元。第二种模式是发展二产,前伸后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助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如沛县肉鸭、兴化香葱、如皋肠衣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产业,都有强大的加工产业集群支撑,覆盖养殖、加工、商贸、综合服务等产业。还有一种是通过创新三产,实现功能拓展。如宜兴市湖氵父 镇的篱笆园,将茶文化、紫砂文化、农家乐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营销,一个村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此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互联网+”这一新型业态,宿迁90%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电商平台销售产品。

  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农产品直销、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近7000亿元,带动农户1200万户。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0家,营业总收入超1800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逾400万户,增加农民收入142亿元。

  打破界限,提高综合效益

  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表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矛盾,主要农产品产能过剩,国际国内市场高度竞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并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成为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通过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和国内高端市场的开拓,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天然的“接一连三”的特殊属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7:1,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路货多,品牌产品少;带动农民松散型多,紧密型少。因此,要把切入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上,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发展指导处处长倪锡林告诉记者,经营主体的培育、载体平台的搭建以及新型业态的嫁接将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立足打破产业界限,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打造100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业融合,落脚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省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表示,三产融合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不仅仅卖农产品,而且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这样一个产业链条,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延长链条,优化产业结构

  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无锡惠山区阳山镇农业的比重达98%,桃农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已形成从生产、贮运、加工到流通的产业链条。通过电商平台,阳山水蜜桃去年实现网上销售额超8000万元。不满足于单一的卖桃,阳山水蜜桃公司不但先后研发出水蜜桃汁、水蜜桃果酒,更向旅游度假、文化养生、农村体验全面升级,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仅上周末,阳山东方田园都市休闲旅游项目就吸引游客上万人。

  “我们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一产往后延、二产连两头的模式,构建了由农产品到加工到消费品的全产业链。”无锡市农委主任高佩介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去库存”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加工转化;“降成本”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产业集聚,推动综合利用;“补短板”是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才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我省将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以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产业融合,力争全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增长8%,带动省内外农户数增加5%。 本报记者 吴 琼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