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加速推进,民企如何把握“参军”机遇

27.05.2015  12:32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再次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近期,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民企参军”正迎来春天,面对融合关键窗口期,抓住者有望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生力军,观望者错失先机难免日后嗟叹。

  一、政府多措并举创造民企参军有利条件

  创建多重沟通渠道。军民之间信息“不对称”是民企参军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对此,政府采取针对举措持续推进信息公开。一是总装备部开通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及时发布装备采购需求信息;二是工信部优选民口单位适于在军工领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定期编制发布《“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以文件形式向军工企事业单位和军队科研系统等单位进行定向推送;三是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军民对接平台;四是组织政策法规培训,帮助民营企业了解相关政策和参军途径;五是研究建立与军队总部机关、地方政府和军工集团的数据共享机制、信息分级分类发布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简化准入审查手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军民融合的核心领域。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需要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分别由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各军兵种装备部和总装备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负责审核,二者在审核要求上有一定的重叠。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推进“两证”联合审查,简化“民参军”准入审查程序,降低取证周期和成本对民企从军进程的影响。

  促进军工资源开放。军工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仪器设备资源丰富,但长期实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与地方科研机构和民用生产部门的横向联系较少,军工资源利用仍然存在军民分离、条块分割的现象。国家将研究出台科研设备设施相互开放的政策制度,并将在部属高校择优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面向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需求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民营企业有望在人才、科技、设备等方面分享军工平台资源,借助经营机制灵活特点,用市场化的方式激发军工资源活力,提高资源使用效能与转化效益。

  二、民企“参军”亟待塑造三大竞争优势

  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产品技术具有军事应用价值且领先于现有水平,是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为满足军队建设发展,军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掌握或现有技术性能改善空间较大的领域。对此,民营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优势明显,部分技术积累已经超过军工企业,但同业竞争也最为激烈,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与进口技术替代比例成为企业技术实力比拼的焦点。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领先技术的产品化过程中,强大的质量保障能力是民营企业在军工市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确保军品质量稳妥、万无一失,民营企业首先需要提升质量意识,军工产品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民营企业始终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没有质量就谈不上进度和效益。此外,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质量管理,认真贯彻总体要求高于民品的国军标质量管理标准,孜孜追求设计零隐患、制造零缺陷、使用零差错,尤其是要注意解决高新技术在产业化初期容易出现的稳定性问题。

  系统适用兼容性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大军工集团牵头关键武器装备的设计和总装,民营企业参与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原材料供应,这种协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虽然可靠元件是组成可靠系统的基础,然而局部先进性和整体可靠性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单纯的局部优化可能会因导致系统“水土不服”而被迫放弃,也可能由于出现“高配低效”而丧失改进意义。只有民营企业的最终产品与军工总装系统兼容,提升整体性能且符合应用要求时,才算真正敲响了参军大门。

  三、民企参军需不断提升自适应能力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作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民营企业家要把参军路线放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站在惠军利民的高度,开阔自身视野,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才能深深植根于融合事业而“”机无限。在业务重点上,关注海洋强国、空天一体等强军要求下的现代装备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在军民融合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积极谋划产品。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遵守局部服从全局,全力做好细分任务,支撑总装系统高质有序发展。在资源整合上,积极打造军民融合协作生态圈,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协同作用,减少重复建设缓解资金压力。

  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民营企业深耕军工市场,需要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实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军工事业部,集约企业资源,灵活自主地对市场情况做出迅速反映,独立核算也便于实施业绩考核,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需要接受军代表监督检查时责任边界也比较清晰。有难度的企业也可以召集现有骨干人员成立虚拟小组,将任务目标和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未来随着市场的开发程度,再调整匹配组织架构。无论哪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军民融合政策解读、军工市场格局分析、军品管理特殊要求的专业培训,都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实现军工业务增长的取胜之道。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方向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以避免浪费机会成本。民营企业可以开展技术对标,研究世界领先企业的技术发展脉络,不断追赶直至超越,也可以从下游用户的“烦恼”出发,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实现技术创新最终依靠的是人才。对大型企业而言,人才储备相对丰富,需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促进激发创新活力。而一直饱受“缺人”困扰的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国务院5月出台了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可以此为契机,以股权激励形式吸引科研人才加盟企业、共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