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积金政策怎么变?暂时不太可能增加贷款额度

21.03.2015  12:05

龙虎网讯 住建部昨日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希望各地更多发挥主动性,采取多种措施,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要进一步降低门槛,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简化手续,建立方便快捷的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各地要进一步采取公积金跨省、跨市异地支取使用的措施,使住房公积金在支持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住建部这一电视电话会议的内容一经披露,在楼市快速激荡起反响,业内认为这发出了鼓励住房消费的强烈信号。而此前的3月16日和18日,济南、广州已先后发文降低公积金贷款门槛;昨日起,福建首套房、首次改善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也降为两成。

江苏是否也会应时而动?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参加住建部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省内相关负责人士。对方透露,近3年江苏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均超过90%,个贷使用率在全国各省份(直辖市除外)中位居第一。也因此,江苏在会议上还做了经验发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关于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讲话精神,希望各省市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居民有合理自住需求,另一方面商业贷款有限额而公积金使用又有结余,所以会议要求各地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减少公积金不合理结余。”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我的理解来看,主要是针对那些公积金个贷率低于50%、结余未用资金超过500亿的地区提出了要求。

我省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在全国已属领先,其中南京、苏州房价较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相对更高,而相应的,公积金对于居民购房的支持力度也因房价太高而变得有限;据省主管部门的测算,省内其它11个省辖市,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已占到平均房价水平(一套100平方米住房的平均房价)的70%,公积金支持力度明显比较大。

记者昨晚采访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士时,得到的答复是,南京的公积金使用效率已经达到极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加贷款额度将难以为继,因此南京暂时不太可能增加贷款额度。

住建部要求降低公积金门槛,提高公积金使用额度,针对的应该是一些公积金资金存在明显沉淀、使用效率低下的地区,而南京并不存在这种情况。”这位人士表示,一般来说公积金的“个贷比”(即“贷款额”除以“归集额”)警戒线是80%,超过80%的话公积金的水池子资金就开始紧张。他解释说,2013年南京楼市异常火爆,公积金贷款存在滞后效应,不少贷款在2014年才下发,这导致2014年全年南京公积金个贷比全部达到100%以上,最高时达到110%,目前南京的公积金个贷比逐渐缓慢下滑,但仍然高于100%。

相比之下,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的资金蓄水池要充裕得多,记者昨日了解到,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目前贷款余额达200亿元左右。“正常缴纳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有18万人,现在公积金贷款需求都能正常满足。虽然我们的资金情况比南京要好一些,但由于同城效应,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政策是否要做调整,还是要看南京接下来怎么做。”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施恩辉表示,去年11月,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已顺应南京市的相关调整,首套房和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均为三成,三套房禁贷。

上述与会负责人强调,事实上,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进一步采取公积金跨省和跨市异地支取使用等等,都并非此次住建部的刚性要求,而只是实现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这一目标的手段,所以省里并不会因此出台一个统一的政策,来规定各地如何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还是需要因地施策、因城施策,毕竟每个城市的情况不一样。另外,住建部正准备向国务院提交《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版)》,这个条例一旦出台,将更为清晰地指导各地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与使用,促进实现住房公积金使用途径的多元化。

在坊间看来,住建部昨日的电视电话会议尽管没有出台非常具体的政策,但实际上已拉开了新一轮稳定住房消费政策出台的序幕。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话语落地后,有关房地产市场政策风向将变的传言就沸沸扬扬。据18日《经济观察报》报道,央行之前已调研过房贷利率的基本情况,会适当调整房贷利率,并将二套房商贷首付比例调低至五成;此外,二手房交易营业税免征年限或将由5年调整至2年。

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要“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会议同时要求做好“税费减免等新举措”。

对此,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昨晚向记者表示,“据我所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房地产消费的新政正在积极拟定中,住建部也正在储备政策,正等待合适时机推出。其实,房地产政策究竟如何制定,对监管层来说其实也是一道难题,因为有房子的老百姓希望住房资产增值,没房子的又盼着降价,而如果政策的刺激力度太大,会不会重蹈2008年时的那一幕?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希望房价既不大起也不大落,平稳健康,并能寻求到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本报记者 汪晓霞

来源: 新华日报   编辑: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