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力量滋养社会文明
在马洲大地上,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催生着一波又一波爱心的热潮。他们的心里装着公益、慈善、志愿……时刻惦记着要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将爱心凝聚在一起,温暖整个城市。
“学雷锋”形成燎原之势
一直以来,全社会都在号召学习雷锋精神,雷锋是助人为乐的诠释者,好人好事的践行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在靖江,人们正在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助人为乐不再是雷锋的代名词,而是这座城市里大多数市民的习惯。
当前,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已经进入迅猛发展时期,根据“志愿江苏”平台显示,我市注册志愿者已突破15万人,在泰州县级市中位列第一。志愿者遍布各行各业,服务项目日益多元化,从最初的敬老助学、扶贫济困向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健康、文化娱乐、全民健身、教育培训、纠纷调解、减灾救灾、科技创新等领域延伸。
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机关部门始终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从2009年3月起,全市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服务,星期六当义工成为许多党员的重要事情。如今,全市党员组建了各类义工专业队伍,提供政策宣传、扶贫帮困、文化教育等服务,形成了一批服务内容相对固定、组织体系比较健全、管理制度比较规范的义工服务项目。
虽说志愿者倾心奉献“施恩不图报”,但关爱志愿者,让不同需求的志愿者得到不同的鼓励,也是志愿群体不断壮大和志愿活动持续进行的强大动力。今年,我市制订了《靖江市注册志愿者激励回馈办法(试行)》,以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完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积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志愿者。同时,建立志愿者关爱尊崇礼遇机制,加大优秀志愿者和组织的宣传力度,在培训、就学、就业等多个方面,让志愿者享有优先权。探索建立关爱志愿者专项基金,对生活困难的志愿者给予帮扶等。
从一人的坚守到团队的接力
家住靖城街道北大街社区的爱心奶奶耿素珍连续多年为陌生人提供爱心午餐、为孤寡老人缝制爱心棉鞋,从未间断过为爱操劳。随着年岁渐长,耿奶奶留下了一身病痛,有些力不从心。
2013年11月20日,马洲之家志愿者协会成为我市首个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民间志愿者团体。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耿素珍手里接过制作“爱心棉鞋”的接力棒。年轻的志愿者们从零学起,画硬衬、剪鞋样、铺面,每一道工序都不含糊,每年,他们都要与耿奶奶合作完成数百双棉鞋,再一一送到全市各个敬老院。副会长何红钢说,多年来,在团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质疑的声音,而每个人都选择顶住压力坚持到底,为的只是一颗行善的初心。这几年,像马洲之家志愿者协会这样的团队陆续成立,179志愿者协会、家有儿女志愿者协会、星火志愿者协会、向阳花志愿者协会如春风滋润着受助者的心田。
我市出台各项创新措施,放宽社会组织登记条件,降低注册资金、会员人数等门槛条件,市民政局对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让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更好、更便捷地落地生根。目前,全市有社会组织600多个,志愿者团队50多个。
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市“百优社会组织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大批优秀组织和项目。2017年,市“家有儿女”志愿者协会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江苏省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服务基地。相关社会组织实施的“情暖夕阳·让爱回家”关爱社区老人项目、“助飞小候鸟童伴计划”“我与流动花朵读经典”等诸多项目成为省、市知名公益品牌,“公益四点半课堂”“社工培育志愿组织”等项目,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社工+义工”
助推志愿服务常态化
公益的舞台上,社工和义工是绝对的主角。“社工有专业的知识,但是社工人才相对较少。义工主要是一些社会志愿者,他们对公益事业有一腔热情,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介绍,只有社工和义工各自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互相联动,弥补不足,才能产生更好的公益效果。
2015年2月份,“179志愿者之家”协会会长姚炜平创办了靖江首家社工组织——靖江行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服务中心聚焦青少年、长者、特殊儿童三个群体,致力于将教学、研究与服务相结合,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模式。这三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工队伍,今年,我市共有235名考生通过考试,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197人、社会工作师38人。
目前,我市总持证人数超过500人,各个领域里都活跃着社工的身影。市民政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社工能力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困难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促进民生改善、创新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有序引导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