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文字记者的跨界之旅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15省两会《今天我主持》的台前幕后
南京晨报记者成岗(右一)在主持访谈。记者邵丹摄
杭春燕
仇惠栋
沈峥嵘
黄红芳
吴剑飞
袁涛
傅晓
成岗
孔德信
唐悦
新华日报刚过77岁生日。这张报纸亲历和见证了无数风云。眼皮底下的风云是,互联网潮涌,新媒体抢滩,纸媒如何突破重围? 我的同事们如战场上的士兵在冲锋陷阵。他们是哪一方面军?今年省两会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打通旗下网站纸媒,打造了一台《今天我主持》深度访谈节目。10名先驱大概可以叫“文字记者主持人”。 记者跨了界,媒体融了合。此次十档访谈专题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江网、南京晨报、江南时报等媒体及各家微博、微信同时“开花”,这样的传播广度对采访对象和受众来说,都是新鲜而具震撼力的。 到今天为止,十档访谈全部刊播完毕。让我们来听听台前幕后的全媒体融合的故事。 见报又见人,见字又听音——亲近! 主持人:杭春燕高级记者,新华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对话主题:环境监管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张新民主任在前一夜通宵工作的情况下,推掉电视台专访,冒雪赶到我们的演播室。张主任还对我们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图文+视频,传统与现代、平面与立体相融合,组织好,编排好,效果好,是成功的探索,这种方式形成了超越传统视频的媒体新模式。 感谢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亲自关心,并动员原本低调的副厅长参与访谈;感谢秦亚东副厅长精心准备素材供我参考。秦亚东还评价我们的节目是平面媒体成功转型的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体现了以读者为上的办报宗旨。过去见报不见人,见字不听音,使人有距离感,感觉报纸高深莫测,这种综合的新形式,使人目耳一新,更有亲近感。 主持人:沈峥嵘高级记者,新华日报科教部副主任 对话主题:缓解大医院就医难 跑会记者我,三头六臂,这次得用“两头五臂”准备访谈“三十分钟”。把家里过期的粉在脸上乱涂一气,土法上阵,开场白时“囧囧有神”,慢慢放松下来——对啊!闯过“入口”,聊起来就进入熟悉的采访模式,不同的是在演播室,时间受限,一次呈现,对白要简约。嘉宾说远了,咱要拉回来;快冷场,赶紧补话过渡,貌似“炯炯有神”了……结束,委员王虹说,和代表深入聊,这次、这里、你们,搭了桥,咱们也“跨界”了。代表杨海燕说,抢夺视频高地时代,报纸延伸了触角。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 主持人:黄红芳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对话主题:农民工讨薪 码了15年字,忽然让我做主持,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我的话题是农民工讨薪,邀请嘉宾就颇费了番周折。政协委员、盐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娟很快确定下来了,农民工代表的寻找着实费了番周折。 虽然上场前做足了准备,把整个主持词背得滚瓜烂熟,等到灯光一打、摄影师喊完3、2、1,脑袋一片空白,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贴心姐妹在后边提醒才帮助解了围。回看视频,紧张一览无余。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老记要适应新角色,更需要媒体整个运作模式的改变,首先要做的,就是人员再培训。 台上30分钟,台下30小时 主持人:唐悦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对话主题: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第一次“触电”或者说是“触网”,一个字形容:“怵!”但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走到台前,面对镜头。这是最出乎意料的一次全媒体体验,最让人心跳的“跨界”挑战。 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到节目播出、文字稿刊登,前后持续近10天。忐忑焦虑紧张自不必说,访谈对象约请、提问反复推敲、准备行头,甚至如何确保采访对象在雨雪天的晚高峰按时抵达,都必须全程跟进。访谈短短30分钟,可能付出的时间30个小时都不止。 跨界最难的,还是自身转型,写了十几年的稿子,习惯凡事先过脑子,落笔成文;而不是先过嘴巴,出口成章。所以,主持口才关要过,现场调节把控关要过。总之一句话,看着容易,实则很难,“功夫在诗外”。 追求内涵与深度 主持人:吴剑飞扬子晚报编委 对话主题:食品安全 平时看电视,经常感到一些主持人形象不错,就是缺点思想。而我们这些文字记者可能有点思想,但心理素质不如人家。我曾经做过几年广播记者,现在报社工作,再到这次上视频,文字、声音、图像齐全了,是不是能叫全媒体记者了?似乎形式上有了,但还远着呢。拿起笔能写新闻报道,端起相机能拍新闻图片,扛起摄像机能拍电视新闻,这些技能还得再学习。当然,最主要还是一个意识问题,要学会用多种手段把你的采访精华表现出来。 再说约访。听说要坐在摄像机前,吓跑了好几个熟人。我心一横,找陌生人来试试,结果成功了。胡晓抒局长认为我们报网齐上、文字视频同发的形式新颖,传播效果更好。他甚至婉拒了电视台的采访:“你们有了视频,拉长了过去的短腿。” 不拼颜值拼内容,请买报纸扫个码 主持人:仇惠栋扬子晚报时政部首席记者 对话主题:公交优先 首度做主持人,有“重返20岁”的感觉。具体地说,就是找回了当年做实习生的状态。 节目上线,在电梯间遇到访谈嘉宾了,“今天一大早好多人跟我说看到节目了。”仔细回看了节目,有些惭愧,访谈嘉宾讲得很精彩,我主持得磕磕绊绊。回头找了央视名嘴口误集锦看,爆笑之后找回了自信。跨界融合,这回就是一过河小卒嘛,不必苛求。拼不了颜值身段,咱还是拼内容有料吧。 在微信朋友圈预告了节目上线,“动机不明”的各种点赞、评论和求链接。我统一回复:咱们写稿子、卖报纸容易吗,如今还要跨界营销……内容不廉价,记者有尊严,要链接没有,自己买份报纸去扫二维码哦。 请网友来评论吧 主持人:袁涛中国江苏网资深记者 对话主题:教育均衡发展 找选题、约代表委员、定时间……访谈的前期准备很顺利。时间临近,紧张的情绪却越发强烈。不停地告诉自己,忽视摄像机镜头,忽视围观的人群,就当是一次坐下来的随机采访。没想到与嘉宾越聊越开,30分钟的访谈,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束后,政协委员刘毓航开玩笑说:“小袁,你第一次当主持,我第一次当嘉宾出镜,我们合作得很好。” 节目上线以后,心里矛盾重重。急切想看,但又觉得表现很差,最后决定关上电脑,让网友们去评论吧。 “跨界”当主持,一次充满新鲜、挑战、刺激的经历。 未来需要更深地融合 主持人:傅晓中国江苏网主持人,资深记者 对话主题:出租车市场 作为中国江苏网的主持人,今年要面对集团多名资深文字记者前来“砸场”,压力有点大,当然这也是一次难得宝贵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其实,传统媒体从电子版、手机报到微博、微信、APP等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相对底蕴深厚、文字功底强,而新媒体发布迅速,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相互融合自然锦上添花。未来还需要更深入的团队的融合、平台的融合和技术资源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传统需跨界未来待融合 主持人:成岗南京晨报特别新闻中心主任 对话主题:文化惠民 接到任务时,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两个词,第一个是跨界,第二个是融合。 何为跨界?我戏言这次两位嘉宾和我一样,都属于跨界。昆剧表演艺术家柯军,如今更多“跨界”为一个经营管理者。薛涛委员是个医生,提案跨到了文艺界。而我作为一个记者,从事主持人却是第一次。 何为“融合”?记者都得多懂几门手艺,坐能写稿论天下,行能扛机走万里,啥都得会一点。柯军老师很感慨,新华报业的全媒体步伐一直让他惊叹,去年全媒体报道全国两会、青奥会、国家公祭,都能看到这种探索。他相信随着新华报业全媒体的深入,未来在伦敦、纽约、巴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江苏声音、看到江苏故事。 期待下一场主持 主持人:孔德信江南时报编委 对话主题:创新传统文化 这是我做记者15年来的第一次视频访谈。 接到任务时半是欢喜半是忧,喜的是,可以用全媒体的手段报道新闻,亲身体验“一次釆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效果;忧的是,这与写稿编版不一样,对着镜头,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想改都不行。 节目上线后,除了集团所属报刊及江南时报官方微博微信和同事、朋友转发外,拥有458万粉丝的“鼓楼微讯”也进行了推送,有效地扩大了本次活动的影响力。 今天我主持,下次是什么时候?我能报名参加吗?本版整合王晓映沈峥嵘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