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媒记者畅游江苏最美乡村 点赞与思考并存
到处留下了记者们欢乐的身影
部分记者参观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0月27日讯(记者叶真)10月19日-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网媒记者们齐聚江苏,参加“美丽江苏·畅游乡村”全国第四届重点网络媒体江苏行大型采风活动。一路上,小伙伴们欢声笑语,沉醉于恬静的乡村田野和自然风光,也品尝了不少江苏的特色美味。在相机中有他们眼中最美的江苏乡村田园风光,在互联网上也写满了他们的所见、所想。
满眼绿色空气清新 乡村游让心灵放松
“十月,我穿过层层云海去见你,不见你烟雨时的动人,却闻得满城丹桂飘飘香;
十月,我带着白首诗词去寻你,不见你春来江水绿如蓝,却不舍悠悠古镇悠然淡;
十月,我跨过三江山川去爱你,不见您温婉摇曳的旗袍,却难忘十里秦淮的如水夜色;十月,我带着你那柔柔软软的云回到这里,忍不住回想,曾很高兴遇见最美的你。”
这是青海新闻网记者王柯岚回到青海后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下的一首名为《十月·江南》小诗。短短几天时间内,全国网媒记者们走过了高淳慢城、溧阳南山竹海、宜兴“深氧界”湖镇、无锡阳山、张家港凤凰镇和永联村、苏州吴中等苏南一带美丽乡村。大家在惊艳于美丽的江南风光外,也更愿意深呼吸清新的田野乡间气味。
“来到这里,真的颠覆了以往我对乡村的认知,高淳慢生活、南山竹海万亩翠竹、‘深氧界’湖、张家港的江鲜……特别是南山竹海和‘深氧界’,走到哪里,我感觉感觉满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在细胞里跳舞。”国际在线的记者李澈说道。
在北方网记者曹琦的眼中,江南的小镇和村落宛如一个姑娘,淳朴而安静。“走在江南小镇,远离城市匆忙的节奏,享受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生活。这里的商业化东西比较少,不会让我觉的走进了一个商业圈。她保留着自己原有的风貌,不去追逐现在所谓的时尚潮流。仿佛一直站在那儿,静静等待人们发现她的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江苏网美女记者用古诗描绘了眼中的景色。“在这里体验的是慢生活。希望我可以多停留几天,让心灵放松,真正地慢下来。”
度假休闲在田园 “互联网+”让乡村旅游长出翅膀
江苏的乡间风景,除了自然风光之外,各种“小清新”环节和民宿也为记者们所喜爱。“很难想象,在这里会有烘培屋、咖啡厅,很有文艺‘小清新’的意境。”浙江在线记者施璐莹说道。
在很多地方管理者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选择发展资本回笼快的工业好还是发展投入巨大但成效很慢的旅游业?十几年前,江苏的不少村镇往往选择的是第一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现已慢慢把目光转向了旅游业这个新兴而又充满朝气的产业。“说实话,当初选择发展旅游业,我们也是承担着一定压力的。”据宜兴湖镇副镇长盛幼群介绍,近年来湖镇上下秉承“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发展理念,遵循“工业发展服从于旅游开发、农业配套于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旅游开发、群众生活方式顺应于旅游开发”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不得不说,江苏的发展非常有眼光。当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依旧停留在农家乐、吃土菜阶段是,江苏已经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游,并依靠亲子游带动更大的客流量,这是走在全国发展前列的。”中安在线记者杨艳红说道,“安徽的风景也江苏相似,或许自然风光更胜一筹,但‘度假游’这个概念刚刚兴起不久,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宜兴的“篱笆园”,30余个农家和精品民宿仿佛让人找到了“桃花源里人家”;在张家港的永联村,一个完全现代化的“中国幸福村”则让人震惊。这两个地方给网媒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们有了更好的发展。
进入“互联网+”时代,永联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了OTA(Online Travel Agent)和团购网站的合作。江南农耕文化园原本所需要的纸质票也已经变成了一站式刷卡,扫一扫手机或者身份证,可以更加方便地入园参观。而在“篱笆园”,民宿基本上采用网上销售的方法,周末想来旅游的人们往往必须开启“抢房”模式,不少民宿明年春节和“五一”的房间都已经订满。
乡村旅游需要创新,记者们的宣传也不能缺失了新颖。在采访途中,大众网的记者靳莉就用漫画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也因此获得了此次网络行新闻作品的一等奖。在照片上画上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用简洁生动的形象向大家介绍旅游资源,图文并茂,这也是大众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种创新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需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
当洗刷城市中的疲惫,惊艳于乡村旅游的特色体验之后,记者和编辑们静下心来想到的是“可持续长远发展”的问题。
“刚开始,我们看到这些景色,可能会大呼一声‘哇!好美!’但是当走过这么多地方,越来越有雷同感。”腾讯大苏的编辑于梦溪说道,“每个地方都可以挖掘自己的特有文化,比如水文化、茶文化,或者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有特色才会有优势。”的确,这也是此行中记者们集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同样的景色、同样的民宿、同样的采摘和亲子活动很难让乡村旅游“百花齐放”。
同样,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旧是乡村旅游的薄弱环节。想找一个超市、药店都困难,或者会遭遇突然断网或者没有网络的尴尬,想买些特色商品带回家却发现统一来自浙江义乌,这些问题都实际存在。中国网记者吴阳说道:“更让记者担心的事情是,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完全抛开了农村、农业、农民等元素。”
南海网记者林鸿羽就分享了海南乡村旅游的案例:“在很多乡村游地点,经营者们往往会给游客一块地,让他们自己耕种或帮忙耕种,这样大家就有了念想,到了收货的季节大家或会再回来,促进了人们的二次消费。”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很多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们似乎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张家港永联村的江南农耕园,一些农民们的传统手艺在作坊街中得以传承;在南山竹海,原住民们传统的竹制工艺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购买;张家港的凤凰镇也特意开发了温泉度假村。随着资本的不断融入、知名旅游集团的加盟,乡村旅游带头人的不断涌现,也一定会为江苏乡村旅游的高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短短的几天行程中,对于江苏的乡村美景网络行的记者们丝毫不吝啬于赞美之词,但对于不足大家也会给予一些建议。
虽然路途辛苦,但小伙伴们都表示:“美丽的江苏乡村,我们还会再来。”
编辑: x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