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鸡腿母亲”事件背后的扭曲与沉重
一样的苦难加之于一样柔弱的个体,承担的方式却可能并不一样。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楼52病区,同样有着患严重肾病的孩子,同样面临无力支付医药费用的贫困现实,然而一边却在源源不断地接受社会捐赠,一边却无人理会,只能默默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使他们对苦难的承担方式变得不尽一样的,只是因为一起超市偷窃事件被媒体报道。因为一则题为“最心酸儿童节礼物——母亲偷鸡腿给生病的女儿”的新闻,让36岁的山东女子刘燕成为焦点人物。报道刊发两小时内,来自各地的爱心捐款就超过30万元。
刘燕母女获得资助的情形,被同病区的病患家属看在眼里。一位患儿家长忍不住表示,“我看一堆记者过来,都来采访他们一家。比她孩子严重的很多,人家家里情况也不好,站在边上看着你们给她钱,你说人家心里难不难过?”“就是我们没有偷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嘛?”
是不是这个意思嘛?——这句话里的幽怨与惶惑几乎让人不忍直视。而发生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这幕浮世绘,又真的是媒体的过错吗?当然不是。就像童话里,那个将搁浅的小鱼一只只扔回海里的故事所表达的那样,善行或许不足以让所有的鱼都得以活命,但能救一个是一个,这也正是媒体关注以及社会资助可能达到的有限正义。
是的,仅靠这有限的正义,并不足以纾解一切苦难。但是在理应由国家或社会力量提供更公平的救助机制还存在明显缺失,并且不可能马上得到健全的情形之下,这有限的正义显得弥足珍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大概才能够更好理解滥觞于公共空间里的苦难营销现象。
像那位患儿家长所感受到的一样,有一些苦难一再受到漠视,甚至没有人认为那真是一种苦难。以至于有人怀疑,像刘燕母女那样,有一些苦难之所以还会受到关注,往往只能是某种营销、策划或包装的结果。即便这一次属实,但试问此前相关的营销案例,我们还见得少吗?
似乎,苦难必因处心积虑的营销才成其为苦难,才可能受关注,说这是一个时代之苦难,大抵也不为过。而它给我们所展示的,是在一种公平与正义的机制没有真正普适之前,一个社会将变得何等的扭曲。
它不仅是让一位妈妈变成了似乎令人不齿的小偷,还使得那种偷窃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公开的奖赏。而那些虽然同样身处苦难却仍遵纪守法者,又因此而受到了公开的拷问。一个社会的善意逻辑,至此也变得令人惶惑不解。
活着,未免沉重。如果苦难尚需营销,那得以营销的苦难反而获得了艳羡与嫉恨,这沉重有了何等惨烈的意味?我一点也没有认为,刘燕母女不应当受到资助。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存在的目的,难道不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得到关怀与拯救吗?
编辑:于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