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穿堂”,城市劲吹清新的风
南京对城市风道受堵截现象进行纠偏
新华报业网讯 热、热、热!连续多日摄氏36、37度的高温,南京城简直成了个大蒸笼,真恨不能有个巨大吹风机,把热气吹散。“城市天然的风道,就是‘特大号的吹风机’,可惜有的风道正被高层建筑蚕食和遮挡”,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南京正规划保护四条城市风道,如果风力给力,不仅加快大气流通,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
四条廊道为南京吹来“穿堂风”
农村居民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管天多热,拖条板凳坐到巷道里,总有穿堂风习习吹过。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座大村庄,通风廊道,就是这样的一条条“穿堂”。
“特殊的地形结构,使得南京风道保护尤为必要”,负责南京总规修编的南工大教授蒋玲分析,南京城地势呈“簸箕型”,从城东到城北,紫金山、青龙山、牛首山、老山等,把城市围了一圈,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污染物容易堆积,夏天则加剧了热岛效应。好在山岭之间留下的谷口,山林本身的植被,以及长江、秦淮河流经南京的河谷、湿地、滩涂等,形成了一条条廊道,借助风力,可以形成城内外大气交换。
因而,在新一轮总规调整中,南京专题提出风道保护。南大、南信大大气科学院联合调研的《气象条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城市主导风向、风速决定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扩散,而城市高层建筑密集区、工业园区布局对近地层风向、风速有明显改变。
市规划局总规处张成介绍,南京城市南北长、东西短,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刮东北风,有利于偏东风穿城而过。四条城市风道中,东北—西南方向两条,一条利用长江、江岛、湿地和两岸带状绿地横贯江南江北,一条利用紫金山、青龙山之间的自然地理走廊,沿绕城公路直抵秦淮新河。偏南方向的两条风道,分别是云台山—牛首山—雨花台、青龙山—紫金山伸向城市的楔形绿地。
风道也是城市“基础公共设施”
规划联手气象,使通风廊道和绿化园林、道路管线一样,成为南京的“基础公共设施”。可城市高楼密集,大气流动复杂,风道果真能缓解热岛效应、吹散污浊空气吗?
“虽然定量的数据难以精算,但风道对于城市小气候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市气象台台长姜有山介绍,老南京都有经验,夏天仙林、紫金山比城里低个一两度,下关江边要比新街口凉快、清爽得多,这就是风道的作用。“山林、河谷、郊区的气温比城里低,城郊之间、山上山下,只要有温差,就形成热力环流、空气流动,这就是城市风道的气象依据”。
中外不少城市都在规划通风廊道。德国慕尼黑每年夏天都有干热的焚风,规划了5条通风走廊,把周边区域冷空气引入市区。“千湖之城”武汉建设6个生态绿色走廊,最窄的两三公里,最宽的十几公里,把郊外的风吹进主城区,能使夏季最高温度下降1-2摄氏度。张成介绍,南京风道保护将联合正在实施的城市边界划分、生态红线保护实行“多规合一”,在空间上固化下来,永久保护。
高楼密集堵了南京“上风口”
形成通风廊道,要规避高层建筑对风向的改变,尤其是城市上风口,避免集中、密集的建设开发。对此,南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少遗憾。
蒋玲介绍,南京总规评审中,环保部特地把她“拎”到北京,征询城市东北部长芦—玉带片区为何预留4公里宽的生态林,听到她解释是南京冬季东北风的上风口、冬季的主导风道时,马上得到了理解和支持。而在另一条冬季风道中,从城东沿绕城公路到三桥,虽然城市西南郊并不禁建高层,但从河西南部到板桥,绕城公路两边高楼幢幢的保障房片区特意留下500米—1公里的宽度,目的也是确保风道畅通。
但是南京另一个“上风口”——东南方向的青龙山、运粮河方向,由于麒麟科技城高强度开发,成为规划人“心里的痛”。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城市上风口,下地面尽可能是农林用地,农家乐开发建设比例只允许10%-20%。上世纪末以来的几轮规划调整,规划人都坚持留下了这片风水宝地,可麒麟科技城还是建起来了,不仅改变了原来农田水网的地貌,高层建筑还挡了“出气口”,经规划竭力争取,才在紫金山—青龙山间建设了6公里长、300米宽的中央公园。
专家认为,利用城市山林、湿地水网形成城市风道,不仅因为其本身是个自然廊道,还因为山林湿地是个天然氧吧,对空气起到过滤净化作用,可如今打开城市影像图可以看到,东南风向上,城东南不少山林被开采得千疮百孔,江宁将军山东侧的大片别墅群侵入山体,这些都使风道的生态涵养打了折扣。“风道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门,珍视它、呵护它,城市才能畅快地呼吸”。
本报记者黄伟李源顾巍钟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