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力清理‘僵尸企业’主要是为了改善社会有效供给,也就是说那些产业过剩行业将是主要清理对象,包括煤炭、钢铁等行业内连续多年亏损严重的上市公司都会成为清理对象。”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一些依赖政府补贴或财务手段维持企业生计的“空壳公司”,也是着力清理对象。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有关专家表示,央企大规模的重组将要出现。
会议指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认为,国家推动亏损企业实施关闭破产,是要解决钢铁等行业的整体亏损问题。通过关闭一些“僵尸企业”,可以使得整个钢铁行业实现供求平衡。
据悉,一些调研组已经展开对钢铁等过剩产能的调研,力求尽快实现产能转化和升级,防止产生系统性风险。
长江证券行业研究分析师刘元瑞表示,供给侧改革虽受重视,消化过剩产能仍任重道远。对钢铁而言,一方面,行业去产能政策由来已久,但始终难以有效实施,其最本质原因在于钢铁行业庞大体量背后所承载的就业、税收及GDP增长等问题的解决难以一步到位,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尚未完全培育出来之前,就业等问题实为关键。
“另一方面,按照国际经验,消化过剩产能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钢铁这一类行业重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产能投放节奏是快速规模化的上台阶模式,这类行业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工业化需求开始出现拐点,过剩产能往往会大幅超过实际需求。因此,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能否让钢铁行业供需重新匹配,仍然面临时间的考验。” 刘元瑞表示。
郭凡礼告诉记者,就资本市场而言,清理“僵尸企业”意味着一部分上市公司将被淘汰出局,短期内,必定会给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是长期来看,将“僵尸企业”清理出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当前资本市场资金错配现状,吸引更有竞争力、更优质的企业进入市场,使资本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