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支招如何“老有所依”
江苏每五个人就有一个老人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近年来,不管是春晚舞台还是电视剧,都将视线投向一个严峻的社会话题“养老”。在本次的江苏省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将关注点放在了养老话题上。根据代表委员提供的数据,2014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79.2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等于说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未来我们如何老有所依?不少代表委员都提供了各自的“妙招”。 【看数据】 失能老人退休金 支付护理费很勉强 “据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加速,2014年老年人口达2.12亿!增长约千万! ”这是政协委员程朝晖提供的数据。 王梅仙委员晒的是2014年江苏的老年数据。截至2014年底,江苏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579.2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57%;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41.89万,占全省老年人口的15.3%。2013年全省老年人口比2012年增加了70万,2014年比2013年又增长了80多万人。 政协委员蔡宪沙以南京为例,每年培训8000多个养老护理员,但人员流失率在50%以上。很多养老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基本上就转行。主要原因是养老护理员工作比较辛苦,待遇低,而且没有节假日,社会地位不高。养老护理员人数与当前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 程朝晖的另外一组数据是:根据南京市家庭或社区护理服务成本调查,轻度、中度、重度失能等级需要的月护理费用分别为632元、1264元和2528元,而入住护理机构的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由机构护理人员提供,所需月护理费用分别为1400元、2472元和3880元。而2014年退休职工平均退休金,南京市仅为月2489元,如果仅依靠老人退休金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和支付护理费用,老人负担重,也无法保障失能老人生活品质。 【支招养老】 省政协委员蔡宪沙:高等院校和中专增设养老服务专业 政协委员蔡宪沙表示,政府尽快出台政策,加大对养老护理行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以优厚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消除社会偏见。 此外,他还将以加强养老人才队伍规划与建设,联合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专业,培养熟悉国家社会保障、老龄工作的政策法规,能从事社区管理、老龄产业经营及老龄事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养老产业需求。 省人大代表阚延静: 家庭医生在家里为老人服务 “家庭医生帮老人治疗。”在本次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阚延静等代表联名提出建议,希望加强家庭医生探索。 代表们表示,应该试点打造类似于律师协会的规范化家庭医生服务中介组织。一方面,在政府监管和指导下,组建江苏家庭医生服务协会等社团化法人组织,教育引导会员恪守医德和法纪,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整合专家资源,提高会员的执业素质,促进家庭医疗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通过协会和居民、社区医疗机构三方签约,方便患者在协会提供的人才库中选择合适的医生。 省人大代表卞耀成: 土地税收支持建设养老服务机构 “我县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三是社会捐助,四是市场化运作。”人大代表卞耀成比较提倡“居家养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已经在南京部分地区实现。那么如何解决资金来源呢? 卞耀成代表认为,政府在发展规划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社会化养老是一项公益性社会事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尤其在开发建设环节,更离不开政府在土地、税收、水、电、气及其配套设备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是全方位的,如在贷款方面大行方便、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或进行运营补贴等,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化养老按照“公益性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运行,走产业化道路。 省政协委员程朝晖: 建立“养老护理保险制度” “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不能期望基本养老保险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实现“老有所养”,还需要家庭和个人未雨绸缪,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程朝晖委员拿出1月23日人民日报《社保不是万能的》的报道。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失能人员长期护理负担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立了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交费,个人交费成本较低的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内上海、杭州、青岛、苏州等城市也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程朝晖建议建立以政府、个人、雇主等形式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模式,精心测算,确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标准。 省政协委员王梅仙: 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 “建议我省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居民根据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开展志愿服务,预存养老服务时间,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王梅仙委员表示。 什么是“时间储蓄”?20世纪80年代,耶鲁大学教授埃德加·卡恩(Edgar S·Cahn)首次提出并创设了时间银行模式。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就可以从时间银行支取被服务时间。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要建立“时间银行”制度。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规字〔2013〕20号),要求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实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至于具体如何运作,尚在探索之中。孙奕程 记者成岗李立立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