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跨入名校之门
学习有“套路”可循吗?学霸仅仅只是刷题“狂魔”吗?学习之外,他们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精彩?暑假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省靖中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今年高考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录取(文后附采访考生名单)。根据他们分享的经验,记者梳理出一些成长关键词,希望他们的故事能给学弟学妹一些启发。
图为接受采访的部分学生。盛义摄
学习
学会取舍和分类
学习没有固定的“套路”,却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前提是,自己要对各科成绩有清晰的认知。
“我对英语和物理比较有信心,所以我把这两门的学习时间相对压缩了一些,多出的时间巩固其他科目。”蒋梓文说,这种“操作”,是在不失衡的情况下自主分配学习时间。意识到语文学科相对薄弱的陆尧辰,将半数的复习时间花在了语文上,特别是写作特殊句式、分段的练习。
除了合理分配各科时间外,笔记整理也十分重要。王端端认为,一本笔记匹配一个人,每个人记笔记的习惯不同,但核心是要自己看得懂。侧重语文复习的蒋南邑整理四大阅读笔记时颇有一番心得,他把每一类阅读题型进行了分类,并经常和老师交流,取得了明显进步。徐思聪在整理数学错题集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进入高三后,她将原先按进度整理错题集的习惯改为按题型整理,并且尽量多写几种解题方法,对错题集进行了全面“升级”。
王雨涵、熊扬奕等同学认为,学习有适当的计划十分重要。熊扬奕会在每月初为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列一个安排表,将任务分解到周进行落实,并在圆满完成任务时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如看场电影或吃顿大餐,相应的,如未完成,也会自加压力进行一些惩罚。
动静皆宜的多面手
兴趣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位学生都是多面手。在学习之余,他们有着各自的兴趣爱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节学习和生活。
数学竞赛省一、物理竞赛省二、生物竞赛省三、全国中小学生经典阅读大赛国一、英语能力竞赛国一、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华东赛区三等奖……王端端的获奖清单能报出一长串,然而相较于笔尖在稿纸上演算出一个个正确答案,征服一场场竞赛之外,王端端最爱的是画笔与素描纸轻触,勾勒出静物的轮廓。因为个人兴趣,王端端从初一起开始学习素描、彩铅画、速写、水彩等。获得2次数学竞赛省一等奖、1次化学竞赛省一等奖、1次物理竞赛省二等奖的陈辰自称是典型的“理工男”,闲暇时间尤爱捧读《易经》,认为可以以此调节心态。今年的理科最高分钱沛之也是个“文艺青年”。高一时,他就曾组织排练过一出舞台剧。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出协调,无数次的排练、准备,整个过程让他觉得“痛苦”而充实。徐思聪的象棋达地方棋协大师级别,写书法也是她特别推荐的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沈珂涵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已经达到十级水平,唱歌、舞蹈也是强项。
担任体育委员的蒋南邑酷爱篮球,即便在高考复习最后的冲刺阶段,他还是会在每周六晚上抽空打一会儿球,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他说,只要合理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就能实现体育和学习的完美结合。
亦师亦友并肩前行
家庭教育
“父母与我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产生摩擦时,我们会及时沟通各自的观点,冲突便如清风般消逝。学习并非我们唯一的话题,除了希望我成为学习上的强者,父母更希望我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担当的青年。”朱锴宇说,父母在生活方面给予了很多指导,如学做家务、照顾他人等,在父母看来,这些是比学习更加重要的事情。“他们认为,要先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后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学习。”刘韵洋说,父母十分注重让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是因为这种彼此尊重,犹如朋友一样的家庭相处模式,这些同学普遍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过分严格的要求。蒋梓文说,自己高三时有段时间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父母没有忙着给他报班补习,而是给予了很大的鼓励,这样较为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也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静心思考,针对自己的情况制订计划。蒋南邑的母亲是小学老师,平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阳光开朗地成长。
集体
省靖中是这些学生们生活三年的地方,行知湖、弘毅墙……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曾留下他们青春奋斗的身影。如今,高中毕业,这里也成为他们最深的牵挂。
“三年时间,我发现省靖中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慢慢去品味,发现它的美。行知湖畔是让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操场是强健体魄的必去之地。而说到高三(1)班,我们的学习氛围总是浓厚的,竞争压力可谓不小,高考前,班主任倪伟老师特地举办了小组对抗赛,将每天的作业当成考试,引入淘汰制,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相处融洽,每个人都有其可爱之处,正是这样一个和谐上进的环境给了大家实现梦想的机会。”王雨涵说。
在记者采访的18名同学中,有16名来自高三(1)班。在熊扬奕看来,高三(1)班是一个卧虎藏龙的班级,也是一个有爱的大集体,同学们既是对手,更是朋友。周楚琰说,有时同学们会为了一条题目的不同解法而争辩,大家一下课就忙着讨论,让她感到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而刘韵洋、蒋南邑则对班级在校运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狠刷第二名近20分,蝉联冠军的“战绩”感到骄傲不已。
在同一个班集体生活,同学之间相处的趣事也不少。蒋南邑、蒋梓文和陈辰是同桌,三人友谊深厚。陈辰曾给蒋南邑讲过金庸小说中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没想到,蒋南邑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左右互搏,现在,每次两人见面,都要这种特殊方式问候。在蒋南邑看来,蒋梓文和陈辰的开朗淡定给了自己很深的影响,临近高考时,大家没有沉浸在疯狂的复习中,有时会结伴到到行知湖畔喂鱼赏花,缓释学习压力。而蒋梓文则认为蒋南邑的沉稳与自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能让自己更好地沉静下来,让高三生活变得更有深度。
高手之间更易惺惺相惜。很多学霸都把同学作为奋进追赶的榜样,在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中,获得共同进步。周楚琰记得,一次,自己到学校取落下的作业时看到黄至源一个人在教室自习,那种认真和干劲让她佩服不已。而孙龙洲在高三紧张而快节奏的复习中挤出时间坚持每天多做一套英语练习。高考前,他为了写好一篇作文反复修改,这样的拼劲不仅赢得老师的夸赞,也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老师
良师是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敦敦教诲。也许是一次考试失败后的鼓励,也许是一次课后的促膝谈心,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前行之路。
蒋梓文刚进入省靖中时,因为底子薄弱,自信不足,褚锦峰老师多次找他谈心,给予鼓励。“我高中经历过好几次考试‘败北’,化学老师王明岐每次都会鼓励我,让我怀着自信走到最后。”蒋南邑说。刘韵洋十分感谢语文老师孙勤香,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让学生们感到“出其不意”,却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应变能力。英语老师金莹总是放弃休息时间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让大家的英语成绩有了较大提升。
严师出高徒。徐思聪对倪伟老师的一次严苛教导印象深刻。“倪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翻出我的作业和别人的作业对比,指出答题不规范、字迹不清楚等问题。”徐思聪说,平时一向平易近人的倪老师那次特别严肃,她明白这是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改掉小毛病才能有大进步。
自主招生
你愿意和王思聪互换角色吗?
这些同学中不少都参加过自主招生。结合学校推荐和个人特长,他们通过自招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录取优惠,为步入理想高校增加了“筹码”。
陈辰在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被要求讲述对“西方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从文艺复兴以来资本积累的硬实力之上的,相比于新兴国家的发展,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观点的看法。蒋南邑在参加国科大面试时,被要求将(-1)×(-1)=1和3×5=5×3讲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听。参加同济大学自招面试的考生需要面对七位老师,其中有一位老师用英语提问,还有一位心理老师负责记录考生面试过程。徐思聪就被教授用英语提问,如果有可能,愿不愿意和王思聪交换角色?
同学们认为,自主招生最大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临场应变、急中生智才是关键,学校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备战”辅导。陆尧辰在参加国科大面试时,发现同组考生的竞赛获奖成绩都十分优秀,因此,他在自我介绍时,就把学习和竞赛成绩简要带过,着重阐述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担任班级职务的收获等,以此衍生出有责任心,会交叉看问题,懂得文理结合等优点。
未来
兴趣指路,初心永驻
对于未来,这些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准新生们早已有了憧憬和打算。在专业选择方面,他们大多遵从自己的兴趣,也结合对未来就业的规划。
蒋南邑认为选择专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他,看中的是这个专业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的紧密结合。高三(2)班的小姑娘李灵充满书卷气,却因为个人兴趣,选择了清华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一直以来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徐一鸣,希望能在物理学习中探索大千世界的运行规律。选择环境科学专业的王雨涵认为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无法忽视,急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人才,她希望通过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可以在这一行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