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伟人高风亮节 江苏原创歌剧《周恩来》首演

21.10.2019  15:30

        20日晚,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周恩来》,作为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我省通过歌剧这一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让从江苏走出去的周恩来总理“”到了家乡,也让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再一次在江苏这片热土唱响。

        西花厅鲜艳的海棠仍在盛放,罹患绝症的“周总理”却在海棠树下和“邓颖超”挥手作别,转身离去,继续投入工作;刚做完手术的“周总理”深夜伏案灯下,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之际,仍然惦记老少边穷地区脱贫、祖国统一大计……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无声而悲壮至极的画面让观众全程蓄积的情感达到顶点,许多观众热泪横流,掌声经久不息。“总理啊……”60岁的市民李巧兰不禁有些呜咽。“当年从电视上看到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人人裹个大棉袄,哭声震天。”说着,她就控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人民总理人民爱!”80后女孩杨晓说,最打动她的是周总理临终时,在病床前与邓颖超诀别的一场戏,《海棠花开》的音乐响起,内心那种滚烫的感情就开始翻涌。“从小到大,街头巷尾哪家不说周总理的事迹。也许是耳濡目染,我对总理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总理的精神,整整影响三代人。

        “无论是扮相,还是总理的器量、胸怀、人格魅力,对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演得像不像,江苏的父老乡亲们心里自然有一杆秤。可以说这是我演过的最高难度的一部歌剧!”周恩来扮演者、男高音歌唱家毋攀说,要通过将近两个半小时、几乎贯满全剧的唱段“考验”,技巧、心理、体力缺一不可。台下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台上是岁至暮年却仍然鞠躬尽瘁的大国总理,全心投入的毋攀,用高质量的演出再现了受人爱戴的周恩来形象。

        “在歌剧舞台上再现周总理的崇高形象,难度在于事迹太多。”编剧冯柏铭、冯必烈父子告诉记者,“即使用连续剧的形式也说不完周总理的故事,而且歌剧这种舞台形式本身不善于说太复杂的故事。于是,我们决定选取周总理一生中‘化危机为转机’的几个关键时刻,用片段式的镜头诠释大国总理的风度和气度。”他们为此构建了湘江血战与遵义会议、中苏关系恶化、卫星上天、万隆会议、中美建交等情节,并精心地对不同时空进行充满韵味的剪裁和勾连。

        “很多舞台镜头都藏有深意。”冯必烈解析说,舞台时间从1960年内外交困的国情闪回至长征时期红军血染湘江、损失惨重的存亡一线。雷声大作,火光冲天,红军战士端着枪在狂风暴雨中艰难行进,合唱声悲壮而急促,但战士手中始终挥舞着昭示希望和信仰的红旗。“这段闪回既是以周恩来的视角对中国革命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当下(1960年)中国发展困境的启示:中国的路,要靠中国人自己走。”遵义会议上与李德的争执、病重坚持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回忆湘江之战、参与万隆会议……一个个细节,塑造出了一个事无巨细、目光远大、目标坚定的总理形象。

        “整部作品带给我的感觉是温暖和庄严。”谈及歌剧《周恩来》,执棒指挥、江苏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程晔这样说。“在剧中,周总理给人一种庄严伟大、又平静温暖的感觉。有时候排练,音乐一出来,弦乐低沉的声音融进来,就有一种非常和蔼亲近的感受,让我感动。”担任《周恩来》作曲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表示,作品既要表现周恩来作为“大国总理”,有智慧、纵横捭阖的一面,也要表现他作为“人民总理”,有奉献精神,对人民有大爱。“要让每一个音符,都把总理那亲切感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推到观众面前。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自2014年以来,江苏连续打造《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周恩来》5部原创歌剧,造就了中国原创歌剧界的“江苏现象”。

        原创歌剧,中国观众能接受吗?在《周恩来》导演邢时苗看来,“舞台上发生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感染人,歌剧更可以凭借世界流通的音乐来感染你,用音符来沟通你我间的情感。”邢时苗表示,西洋歌剧表现中国历史人物,要找到他们的契合点,就要紧扣一个“”字。“观众看到舞台上有一个伟大的周总理,但也能感觉到他的性格是富于浪漫主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歌剧中倚重音乐的设计,不仅把总理心中的浪漫表达出来,也要让音乐跨越种族、国籍和文化的鸿沟,向世界传达总理的伟大人格。

        省演艺集团歌剧团副团长徐珊珊表示,作为一名在《周恩来》中参与合唱的歌剧人,她的心中涌动着欣喜和自豪感。“有红色经典旋律在里面,也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让我们感觉非常亲切。”合唱和主角唱腔彼此配合,让整部作品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更深地烘托出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徐珊珊认为这是一种“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表达我们中国人的故事、形象和情感”。(吴雨阳 杨 铖)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