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二三产深度融合
核心提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超高速发展,两化融合型增长模式正加速变革经济社会运行方式,促使产业融合度不断提升,重塑产业结构,引爆新兴业态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业产业化,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培育新产业增长级提供战略机遇,更为产业发展注入发展新动力,全方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为此,要紧抓二三产融合的战略发展机遇,深入剖析二三产融合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准促进二三产融合的政策着力点,促进我国二三产融合提质增效。
大势所趋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二三产融合发展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大势所趋,更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助力二产服务化、三产产业化。纵观发展全局,我国当前二三产融合现状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
二三产融合多在大型城市
由于我国大型城市经济往往较为发达,加之具备优良的产业发展制度环境,并且形成了高新技术以及高端专业人才的集聚区,有利地促进了制造业超加速发展。因此,大型城市通常都是国内制造业的聚集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
与此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具有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其分布势必影响到相关服务业的布局,特别是服务业规模对市场容量依赖性较强,故而也就成为服务业的集聚地与密集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诸如,北京市力推技术创新服务业、上海积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天津强化软硬件设施及信息化建设、长沙高新区侧重发展产业基地、无锡积极构建服务平台等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产对三产的依赖度偏低
21世纪以来,随着产业融合加速发展,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二产对三产依赖度均有所提高。虽然我国海尔、中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提出,变“卖产品为服务”及定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生产服务商等战略转型方向,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却较为偏低。依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总收入中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达80%左右,而服务环节盈利能力明显不足,如品牌、研发、金融等。特别是,依据投入产出数据,我国出口导向越高的二产行业通常并不偏重于通过服务化来提高增值水平。
新兴业态成为融合发展重点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强有力地加速智能制造、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步伐。由于新兴业态具有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特点,正日益成为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因此,相比而言,兼具有智能制造、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和研发设计等企业的二三产融合度较高。根据《中关村指数2015》数据显示,去哪儿网在线旅游、乐视互联网电视等新业态成为北京经济新增长点,特别是中关村2014年的第二产业技术收入同比增速高达53.2%,其总额达到996.8亿元,强有力凸显出二三产融合的特征。
存在不少问题 二三产融合正处于起步发展期
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质上是由工业化迈向工业服务化和服务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急需建立产业关联、打破区域壁垒、采取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良好的二三产融合市场环境。然而,我国当前正处于二三产融合起步发展期,还存在不少主要问题。
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
二三产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涉及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交叉渗透,是一个产业重构和衍生新产业的过程。目前,针对二三产融合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政府在宏观治理方面缺少整体统筹性的设计规划,短期内在探索融合路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时缺少明确的目标靶向,措施不够具体,难以有效引导企业加快二三产融合进程。
企业主体之间业务关联度不够
当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正处于寻找彼此需求、连接产业链条的探索阶段。一方面,全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尚不能在企业价值链的两端拓展业务,与服务业的经济联系不够密切,彼此间产业协作发展能力不强,制约了服务业在这些企业的的功能拓展。另一方面,面对制造业企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服务业在提供“产前研发、设计,中期融资、管理,后期物流、售后及信息反馈”等多环节的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往往难以完全匹配制造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同时大型制造企业当前仍处于发展“服务产业化”的初期阶段,仍需较长时间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尚未发挥有效作用
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主要城市相比,其仍存在一定差距。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能够有效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发新的市场需求,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品服务化功能和收益的最大化将成为二三产业企业共同追逐的目标。当前,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从自身的发展程度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未能有效融入到制造业、服务业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而影响到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从二三产融合热议到二三产融合水到渠成,各方力量都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锚定二三产融合的特点与需求,大力探索二三产融合模式,旨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对此,我国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
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二三产融合高度
提升服务环节技术应用能力
紧抓“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战略机遇,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工程等高新科技技术,以技术升级换代来提升服务水平,诸如加大北斗导航服务产品的研发力度,突破组合导航、全源遥感、全息地图、北斗测试评估技术与用户终端技术、PNT体系与新导航技术、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大力提高北斗导航服务能力水平等,加快制造业产品技术服务环节应用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加强产业之间技术融合发展
依托国内众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构建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快推动企业大型项目建设,提高高效节能的成套设备和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技术研发进程,实现生产、技术、研发、服务等环节的全数字化。“十三五”期间重点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云计算平台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动态交通信息交互、超视距信息传递、纳米技术等关键技术融合发展,实现服务技术产业化,加大产业之间技术融合力度。
强化技术与应用需求相结合
围绕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搭建网络基础、技术、资源等虚实结合的产业公共平台,如物联网云计算中心、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集聚发展园区等,强化技术与应用需求相结合。诸如聚集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创制中心;加快提升一批有重大应用需求、广泛应用前景的增材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满足航空航天、汽车、文化创意、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重大需求。
强化产品研发 挖掘二三产融合深度
积极完善协同创新研发机制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制造业、服务业优势企业,找准协同创新研发的着力点,通过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以及发展工业制造服务中心和展示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医疗康复机器人应用等重点工作,加强软件信息、文化服务、生物技术、健康医疗等产业协同创新研发机制,研制推广使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
促进个性化研发与需求融合
以个性消费和定制服务为主,重点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完善相关领域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提高产品个性化服务研发水平,推进数字化、控制软件、打印设备、成型材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医疗模具增材制造、医用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车载移动终端及其配套产品等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市场,提高智能化服务在产品中的比重,多维视角拓展个性化产品市场,降低大众消费门槛和专业设计成本。
推动产品完善与服务网络化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发展,积极拓展工业产品服务空间,不断促进工业产品推陈出新,大力提高工业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战略性企业大型项目建设,扩大工业产品售后服务市场规模,构建起高质量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的适时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开拓工业产品服务市场,促进工业产品品种的完善和服务的网络化,重点加快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智能化交通、车联网等衍生产品研发及其服务产业化。
加快业务创新 拓展二三产融合范围
助力业务领域跨界融合鼓励制造业战略性企业强化产业链各业务环节紧密协同,大力发展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集聚各业务领域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构建高端装备制造、科技资源共享以及远程容灾数据等行业云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促进汽车与北斗导航、增材制造与个性化医疗等业务领域跨界融合。
着力打造产业服务链条
依托国内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技术,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加强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不断拉长和完善服务产业链条。诸如打造车联网后装服务产业链,并形成相应的车联网后装产业集群,提供汽车安全和防护、便捷的驾驶信息服务、全面的驾驶数据分析、及时的汽车诊断保障、准确的车辆监测等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有选择性地支持市场导向性强的产品成套性、高柔性和智能化等制造服务项目,推进企业从单机提供商向系统制造服务商转变。
大力拓展服务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集高端研发、高端运营、高端服务等环节,加快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步伐,引入信息化服务商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加快完善云计算“硬件、平台、应用”的产业链,形成互补型渠道和产业体系,积极发挥三产对二产业务的促进作用,强化对制造业环节的服务能力。诸如基于二次开发服务及定制软件服务等需求,积极建立“北斗位置云”数据中心,为企业用户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后台及应用类支撑,大力开拓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新市场,合理优化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加快完善云计算“硬件、平台、应用”的产业链。
培育衍生产业 催生二三产融合新业态
搭建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
按照不同类型工业及其服务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平台模式整合产业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一是打造面向政务、大型企业、互联网、金融、交通、电信、零售等行业对海量运营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和商业智能分析需求的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北斗导航在汽车前装和智慧城市两大领域的应用服务推广力度,打造北斗应用服务产业平台。
三是围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等新型电子整机产品,联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车载智能终端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及车载移动终端产品检测监督平台。
四是建设基于ETC的北京市车联网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业务应用,推动工业产业链不断整合。
扩大服务范围创新商业模式
着眼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市场用户需求,大力推动移动广告、移动博彩、证券交易、移动资产管理、在线竞拍、移动优惠券和条形码等新业态发展,支持电商后台数据库和物流系统的移动化整合,促进“设备+服务”、“通道+平台”、“内容+服务”,以及O2O等新型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不断扩大电子商务服务范围,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挖掘潜在服务对象,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新型信息消费模式,提升城市智慧管理的重大战略应用。
利用互联网+推动技术创新
加快互联网+与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业态的充分融合,面向汽车、电子、机械等大规模生产企业应用,打造一批“工厂物联网”、“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样板,加快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与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持开发基于云计算,面向高端装备、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领域的企业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