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更深的谜底
■ 大家可能不太相信,亚投行“磁力”的秘密杀手锏,靠的是“中国价值观”魅力
不少人用“沸腾”“激荡”“没想到”等词形容这一个月,原因就是为了一席之位。西方大牌媒体的真假新闻、盟友邻国间的“对比”、某些国家欲迎还拒……各种招式全用上了。五大洲共振了一个月,全都是一件事带动的——申请成为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从3月12日英国宣布提出申请开始,亚投行这事就渐渐地整大发了。人们以为原本就是亚洲圈内搞的一个“投资银行”,一下子却成了全世界的香饽饽。各国政要、全球媒体、国际机构,纷纷站台,里三层外三层,把还没成型的亚投行左解构右透析,无外乎要找出几个答案:亚投行这么大魅力靠什么?未来的前景和“钱景”怎样?中国的动机和意图到底是什么?是挑战美国的主导权吗?与现有国际金融经济机构如何相处?等等。
现在好了,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揭晓。 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的心里踏实了,没加入的该纠结还会纠结,而亚投行已然启航,立章程、定规划、酝酿开行之作……
一个来月,全球发动的大分析大起底,抽丝剥茧功力十分了得,基本让“攸关方”消解了心中疑团,地球人也大概明白, 亚投行的吸引力,一不靠强权霸权,二不完全靠“有利可图”的前景,三不靠桌底下交易。
话虽这么说,可有一点还得回过头来再捋一捋:亚投行“磁力”到底靠的是 什么秘密杀手锏?
答案可能有点“震撼性”:“中国价值观”魅力。
为何说有点“震撼性”?因为,这个答案,可能不以为然者多、不屑一顾者不少、不当回事者众。“中国价值观”好像还没成强气候,一些中国人还会因“不自信”而不愿说,某些西方人还在为“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而奔波,睥睨其他价值观。
而我们敢这样说,是因为 现在提“中国价值观”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回顾一下,这两年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中国特色新型外交,习近平出访、出席国际活动或国内接待外宾,每次都不厌其烦地阐释全球治理事务的中国主张,有些用词,比如“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发展”“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说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怕重复。
这是在传播塑造“中国价值观”的理念。其背后就没深意?现实中就没效果吗?经过亚投行这一波,包括“一带一路”被数十个沿线国家点赞,已经可以说,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真诚阐释和传播努力没白费。
其实, 亚投行及“一带一路”,就是对“中国价值观”的一次测试和“初级验收”。 提问可能随之而来。既然说“中国价值观”起了作用,那能不能把“中国价值观”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应该能。因为, 习近平的讲话,处处都是这种“中国价值观”的表达,只差加个“中国价值观”总标题而已。 不妨一析:
要点一:共同商量来办——协商民主的民主观。
“协商民主”这个概念,都不陌生。官方定性式表述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政治文化。详尽周全的论述,是习近平2014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会议上的讲话。那是一篇干货颇足的讲话。当时,让人印象最深、传播最广的是五个字——“有事好商量”。他说,“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包括哪个层面怎样“商量”,都有细致说法。
如果认为“协商民主”仅仅是就全国政协说事,那理解就有些薄了。 多研读一下习近平的讲话就会意识到,协商民主不止是中国处理内部事务的一种民主形式,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事务的一个民主原则。
最新例证是习近平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演讲。他说,“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共同商量来办”,这话不是第一次讲。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就说过,“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共同遵守。”
应该注意到,习近平在共同商量来办的前面,还特别加上了“只能”二字。在某种意义上讲, 协商民主原则是“中国价值观”中的民主观。
再回过头来看看爆炒的亚投行“否决权”问题,会更清楚这一点。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爆料,称中国是用放弃亚投行一票否决权来换取英国等西方国家加入,逼得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不得不说话,告知全世界“中方寻求或放弃(亚投行)一票否决权是一个伪命题”。
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说,亚投行将尽量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而不是靠投票权决定,“中国绝不欺负其他成员,将与各国协商决定每一个决策。中国不会借大股东地位耀武扬威。”
金立群当过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当过世界银行执董,当过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在美国的大学进修过,精通英语法语,还翻译过获得美国图书最高奖项“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投行业务专著《摩根财团》。出自他的这番话,意义相当深刻,也可视为对过去国际金融秩序某些“规则”的厌恶。
假如西方媒体不是用固化的“西方价值观”视角来审视亚投行的火爆、懂一点中国协商民主主张的话,就会知道, 像美国那样在IMF等机构依仗大股东地位行使“一票否决权”的做派,不是中国人崇尚的“共同商量来办”的行事准则,不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
要点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相互尊重的平等观。
“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宗教有多复杂不用多说,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也明摆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行其是”, 为什么“一带一路”沿线约65个国家有近60个积极参与?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为什么能遍及五大洲?这离不开中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价值观。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位列在“习式用典”之中。2013年6月他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就提及过。
这句话,语出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先生总结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
“美人之美”讲的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是中国处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关系的价值理念,也是在国际交往中遵循的价值理念。 中国不仅发现和构筑自身之美,也会发现、欣赏他人之美,不管各国选择什么道路、实行什么制度、采用什么模式,希望在相互欣赏中达到融合相处。这是中国相互尊重的平等观的追求。
常看时政新闻的人知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外交高频词,是中国身体力行的一个外交主张。在与各国交往中,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再次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西方有的国家老拿“大国责任”说事。而 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中国,对“大国责任”是怎么认识的? “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在亚投行这事上,中国之所以不凭借大股东地位“耀武扬威”,就是这个理儿。
再看看有的 西方大国主导的一些国际组织,往往把责任与垄断划等号,用各种实力获取规则上的否决权,用否决权体现垄断地位,并常把经济活动与输出自身模式捆绑在一起,以此来管制、约束、干预别国内政。 不同价值观下的“大国责任”,意义和结果不可能一样。
“中国价值观”下的相互尊重,不仅体现在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上。中国主张不同文明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大平台,也是倡导文明宽容、主张文明互鉴的共享大舞台。
要点三:不是独奏是合唱——开放包容的发展观。
中国经济总量大了,位列全球第二;可是人口太多,人均GDP7000多美元,列名全球80名之后,决不算高收入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中国人不是心胸狭窄之人,不会只顾自己发展。 始终不忘“穷兄弟”,是中华文明骨子里的东西,会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置于重要位置。
就以中非关系为例,习近平说过:对待非洲朋友,讲一个“真”字,绝不因为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而发生变化;开展对非合作,讲一个“实”字,始终向非洲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通过深入对话和实际行动获得心与心的共鸣;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加以妥善解决。
习近平还讲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从“一带一路”就看得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亚投行也是,决不搞排他性的标准、规则、体系。
再挑剔的国家恐怕也不太好意思否认,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应者云集,与“开放包容”密切相关。 习近平表示过,“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能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能给世界创造新的发展契机。亚投行亦如此,既有域内国家,也携手五大洲;既是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也会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展开密切合作,互补共进、协调发展。
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又重申,“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坚持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 这“三个不动摇”是对开放包容发展观的再次宣示。
要点四:正义和道义也是利益——合作共赢的义利观。
“零和游戏”在西方世界一直是畅销品,因为他们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把你输我赢当成竞争的不二法则,把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视为“自由市场主义”的理所应当。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则不然,重利又重义。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引用这些中国古语来表达中国的“义利观”:在国际合作中,不应当把谋取财富当作唯一的利益,也应当把正义和道义作为利益;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天上的浮云;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面对企业界,他希望中韩两国企业家以义为先、以信为重、以诚相待,共同开创中韩互利共赢合作美好未来。
习近平为什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要大讲“命运共同体”?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世界还在被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旧秩序所左右。这不光是中国,而且是广大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不想看到的国际秩序。
新型国际关系是广大国家的共同追求。“新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合作共赢”——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说,“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他还说,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
不管周边国家是不是由于各种因素总有些这样那样的猜忌,但中国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上,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没有变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相助”“亲仁善邻”“邻望邻好”正在中国大地复兴,而对外关系上的睦邻、安邻、富邻方针所折射的就是这种文化价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强调的是自己的发展要更好惠及亚洲国家。像亚投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都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应该称得上用行动和事实去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要点五: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讲和合。在新世纪,于国内,构建和谐社会;于国际,主张和谐世界。 “和”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国孜孜以求的天下大同理想。
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曾以茶和啤酒来阐释“和而不同”的理念。他说:“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得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则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等,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催生新事物,世界才能发展。只有用和谐思维方式,做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统一,才能创造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中国的和谐价值观由国内治理而推及国际事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理念的体现。 中国主张“和谐世界”,主旨是创造“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公平、有效和民主的多边主义,通过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共同发展,力促文明、文化、制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等等。习近平说过,“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
列举这五个方面,并不足以概括“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只能说是 透过亚投行、“一带一路”这样的新载体,人们开始正视到“中国价值观”的价值。
西方价值观体系总是过度地、一味地纠结在“利益攸关”上。 似乎只要“利益攸关”,别人就该为你的利益而改变,就应与你打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保持一致,就可以用“利益”作筹码来改变别国的制度、发展道路。而 “中国价值观”,则超越于“利益攸关方”,着力筑造“命运共同体”。
从“利益”层面走向“命运”层面,是一种境界升华。 “重利轻义”的国际关系,最终结果往往是利益的大冲突。休戚与共才能天下大同,心系“命运共同”就能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不断兼顾各国福祉共享的增长。只注重“利益攸关”,免不了强权霸权,少不了损人利己;走向“命运共同”,会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关切,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
建设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价值观”的魅力所在。 怎么迈向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十多天前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讲了“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人们总说文化有超强的力量。那么,文化是什么?字典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实,我们欣赏文化人类学新进化论学派的说法——文化是人类利用能量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越是先进,人类人均利用的能量就越多。我们还很赞赏一位中国学者的说法: 作为人类利用能量的一种机制的文化,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终于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点。
亚投行、“一带一路”可视为“中国价值观”乃至中国文化接受国际社会检验的一次实践。 应当讲,“中国价值观”与得到国际社会追捧的亚投行一道,实现了一次给人启迪的升值。 ■
来源:国是论 编辑: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