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一带一路】新海上丝绸之路,续写和平共赢篇章

20.05.2016  18:29

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将新加坡和南京紧密相连——

新海上丝绸之路,续写和平共赢篇章

去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新华社发     2014年9月,周兆呈担任团长,率领东盟国家主要新闻网站访华团赴北京、浙江等地访问。这是他和东盟国家主要网站负责人的自拍团体照。

  中国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而江苏是新加坡在中国投资量最多的省份,在苏投资额占其对华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早在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就将新加坡和南京紧密相连。而今,作为东南亚的重要国家,深受郑和文化影响的新加坡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两位郑和文化拥趸:因为郑和而结缘

  韩胜宝是来自江苏的新闻大咖,为追随郑和脚步,他几下南洋,寻访遗迹;陈达生是新加坡郑和研究会会长,痴迷郑和研究20余载。因为郑和,两位老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2005年初,时任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副社长的韩胜宝,怀揣100多个采访题目,在以郑和舰队命名的苏州“和舰科技”的特别支持下,从郑和起锚地江苏太仓出发,行程数万公里,沿着郑和的足迹,追寻历史痕迹,记述沿途风土人情。新加坡是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

  那一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韩胜宝到达新加坡后,不仅了解到了新加坡郑和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更感受到新加坡庆祝郑和系列活动的浓厚氛围。此后10年里,韩胜宝又数次前往新加坡,探寻有关郑和的遗址遗迹。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韩胜宝曾数次采访陈达生并经常与之探讨,两人因此结缘。

  201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郑和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在南京举行。论坛上,陈达生骄傲地宣布,他在新加坡成立了郑和研究馆,那也是海外研究郑和的最大研究馆。

  陈达生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面向世界、走入世界的战略构思,而和平、共赢的郑和文化精神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仍值得弘扬。“我设想把郑和到访过的30多国的郑和遗迹串联起来,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文化遗产。”陈达生还建议,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业。他说,独特的郑和品牌旅游是一片丰饶的“处女地”。世界各地30多个“郑和城”需要海内外投资商共同开发成旅游点,向世界传播和平友好理念。

  江苏走出去的传媒人:助力中新文化经贸对接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与新加坡《联合早报》“新汇点”专栏,都和“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渊源。在中新文化交流上,联合早报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巧的是,该报助理副总裁周兆呈博士不但是江苏人,还曾在新华日报就职过。

  周兆呈出生于江苏泰州,大学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毕业后就职于《经贸导报》(现《扬子经济时报》)。随后,他进入新华日报经济二处工作。1998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进入联合早报工作至今。

  周兆呈堪称中新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和经贸合作的助力者。2012年底,他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世界中文报业大会。2015年6月,他还参加了由南京社科院成贤智库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新加坡与江苏经贸合作理事会每两年在新加坡召开一次,江苏的不同城市也经常到新加坡招商,这些活动他基本都会参与。去年7月,新加坡举行了有中新两国学生代表队参加的“一带一路:新加坡的前途路”为主题的“通商中国青年擂台赛”,周兆呈也是评审之一。

  身为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客座副教授,周兆呈每年都要给到新加坡参加“中国市长班”一年课程培训或短期课程的中国官员上课,教授媒体与公共政策等课程。这其中,就有不少官员来自江苏。“迄今为止,已经有1万多名来自内地各省市区的官员学成回国,江苏则有几百人。

  周兆呈认为,江苏是中国发达的省份,追求可持续发展,追求更高质量和内涵的发展,这些方面都和新加坡有共通之处。社会管理上,新加坡整体的社会秩序,社区、社会服务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都相当完善,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强,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也很先进,这方面双方可以有更多的合作。

  对于“一带一路”,新加坡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连中学生辩论赛中也不时加入‘一带一路’的元素!”新加坡《时代财智》杂志创始人、总编辑宋娓告诉记者,围绕“一带一路”,《时代财智》专门推出中资企业特辑,围绕在新加坡的中资企业展开采访。宋娓感慨道,“一带一路”,可谓是中新两国企业最具活力的黄金路线。

  中新集团副总裁:新加坡可做“一带一路”中转站

  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主要以园区经济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双方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2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园区是我的另一个家。身处园区,很少有在异乡漂泊的感觉。”4月下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办公楼里,中新集团副总裁林敬文如是说。他认为,园区国际化的环境与新加坡如出一辙,“园区的发展,在个别方面已经超越了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企业应该向园区学习和借鉴园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包括大众创新、创业等。

  “新加坡本身没有这么大的投资需求。但新加坡是个开放的国度,很多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有项目,世界各地的项目、资本通过新加坡这个中转站转移到中国。”林敬文说,“反过来,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经新加坡走向世界,比如苏州银行、东吴证券等公司。

  “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较之当年新加坡实施的‘区域战略’,规模更大,市场潜力无限。”林敬文认为,中国在给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给了全世界一个机会。

  林总一席话说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许国良心里。该院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落户5年多来,已发展成一所以产学研为主导,多学科、综合型的国际研究机构,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了近30个高科技创业项目。

  “新国大拥有多元化、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可对接园区、苏州乃至整个江苏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科技支持;而通过苏州研究院,新国大可以近距离和国内一流大学、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自身在中国的学术影响。”许国良认为,“多赢局面已经形成。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专访新加坡驻沪总领事——

   很高兴看到‘一带一路’顺利起跑

王首毅

  新加坡是东盟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但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却是最密切的——自2013年以来,新加坡连续3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全新机遇,新加坡如何看待,怎样把握?今年1月,时任新加坡驻沪总领事王首毅欣然接受了记者专访。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为中新双方以及沿线国家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合作机遇。“‘一带一路’将是一个促进经济整合、基础设施发展,并把区域国家的关系拉得更近的重要倡议。”王首毅认为,它将能增强区域连通性,支持其整合并显著改变相关国家的经济面貌。它能产生多赢的结果,可以满足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相关国家境外投资的需求。通过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互联互通是实现区域经济潜力变为经济发展现实成果的关键。

  王首毅表示,新加坡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因为它能改善区域的互联互通,促进整合,并且大幅度改变经济面貌。“我们很高兴看到‘一带一路’的起跑是顺利的。亚投行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缺少了足够的资金与平台,‘一带一路’的许多项目将很难推进。新加坡欢迎亚投行的成立,我们也是发达国家与东盟国家中第一个表示想成为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的国家。新加坡认识到亚洲目前急需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发展。”王首毅说,亚洲开发银行预计该区域在2020年之前需要高达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投行大有可为。

  围绕“一带一路”,新加坡将与中国开展哪些合作呢?“在去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加坡的国事访问中,中新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将新中关系定位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还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的谈判,以重庆市为运营中心的第三个政府合作项目,将其建设成为中新互利合作新的示范。”王首毅说,这个合作项目主题已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及现代互联互通,将有效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郑和下西洋主题项目开启中新合作新模式

南京仁恒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效果图。

  “预计2018年底,郑和下西洋主题项目将建成开放。”南京仁恒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负责人徐俊卿期待地说,届时,南京江心洲将建起全国第一个以明文化为主题的度假区。专家评点:在经济模式上,中新合作正从苏州工业园区模式转向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园的模式。“前者主要任务目标是招商引资,吸引不同产业、制造业进来,后者在规划上,政府更加注重高质量、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双方的合作更具深度,吸纳的是生态、宜居的产业。

  “项目落位南京,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徐俊卿说,历史上,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终点和物资人员汇集地,也是郑和的人生归宿地,现存大量郑和相关的文化遗址遗迹,如郑和宝船厂、郑和府邸旧址、郑和墓、浡泥国王墓、天妃宫、净觉寺等,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具备统领郑和文化高地的先天条件。

  “郑和航海的特点是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容。南京文化要走出去,走向世界,郑和文化是宝贵的城市文化资产。”马来西亚国际郑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一钧说。在东南亚、南亚人心中,说起南京,耳熟能详有三张名片——云锦、明城墙和郑和。现在很多国家都留有郑和的遗迹。

  新加坡对复兴郑和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大明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以全新手法“激活”南京的明文化遗产,打造大唐芙蓉园之于西安、清明上河园之于开封、圣淘沙之于新加坡同等意义的文化旅游代表作品,填补南京体验式文化旅游的空白。

   南工大与新加坡高校“亲密牵手

南京工业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研发中心揭牌。

  南京工业大学与新加坡两所顶尖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均建立了跨国合作研究亲密关系。“这与黄校长在有机光电子学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有直接关系。”南工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晓梅博士透露。

  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科研密集、名列全球前50名的世界一流大学,被视为世界名校“新贵”,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享有盛誉。2015年1月5日,南洋理工中国第二大研发中心落户南工大,以有机光电、柔性显示、生物材料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我们是根据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及研究潜力来选择合作伙伴的。”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梅彦昌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在新材料研发方面非常有实力。

  南京工业大学,是我省入选国家“2011计划”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的3所牵头高校之一。校长黄维院士坦言,南工大与南洋理工联建研发中心,除了在新材料研发方面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外,南洋理工快速崛起为世界一流名校的经验也很值得借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艳元 孟旭 高伟 倪方方 田梅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