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一带一路】交汇东西,写下全新马可·波罗游记
横亘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串起中国与意大利——
交汇东西,写下全新“马可·波罗游记”
江苏创作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南京青奥会“小青柠”和意大利运动员合影。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把亚平宁半岛和中国紧紧串在一起。今天,当意大利与江苏又一次站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上,他们将共同写下全新的“马可·波罗游记”。
说起意大利,48岁的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至今依然会激动。去年7月,她和江苏的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米兰世博会江苏活动周活动,向全世界展现江苏的文化之美。
展出很成功,不少游客闻“香”而来。大家赞叹火红的香包具有东方的古典意蕴,也好奇这香味究竟从何而来。
一个穿着旗袍的意大利女孩儿,看中一款绣着蜘蛛的香包,她觉得这个造型很有趣,便问井秋红为何要这样做。井秋红解释,这只多脚的蜘蛛运用汉语谐音,寓意“蜘”足常乐。女孩儿听了很开心,连说这与意大利人追求的安逸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很吻合。女孩儿还说,西方人闻了太多香水和香料的味道,现在闻到香包的草药香,感觉特别与众不同。
一个香包让中国文化“香”飘意大利,而传统的中国民乐则让“茉莉花”又一次绽放亚平宁半岛。
去年6月,徐州市民乐团作为友好城市的文化使者,应邀到意大利阿丽亚娜市演出。在当地市政厅外广场,徐州演艺集团古筝演员苏明媚和姐妹们分别身穿象征梅、兰、竹、菊的旗袍登场。舞台上,到处是鲜花和苗圃,把阿丽亚娜这座“园艺之城”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茉莉花》、《步步高》……绝大多数意大利观众都是第一次现场听中国音乐,不过他们却听得懂。“他们会随着你的节奏时而击掌时而安静,我演到激动的时候,都快跳起来了。”苏明媚记得,一位意大利老人从下午彩排时,就一直守在一旁听。演完时,老人找到她说,“你们的音乐太美了,我能摸一下你的琴吗?”
演出最高潮是《重归苏莲托》响起时,当刚演完前奏,全场观众鼓掌合唱。观众后来说,听到用中国民族乐器演绎意大利名曲,非常亲切也非常美妙。一曲演完,观众们强烈要求返场。就这样,在同一台演出中,竟然连演了两遍《重归苏莲托》。
用西方手法,
展现不“意”样的江苏精彩
中国和意大利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摇篮,彼此通过艺术对话,更展现着两个古国在文化上的惺惺相惜。
“众爱卿,你们看,这是条河呦……”去年,江苏首部原创大型歌剧《运之河》,带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巡演欧洲,并在意大利这块歌剧的起源地上,让欧洲人领略了承载中国古老历史的“另类”歌剧,成为“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的成功探索。
“《运之河》按照西方作曲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创作,又加入了民族旋律和唱法。近百年前,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创作中借鉴了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元素,今天,《运之河》的主旋律取自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这也算时隔百年的对话吧!”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在这部歌剧中担纲主演,与戴玉强分别饰演A、B组的隋炀帝一角。
在罗马演出时,意大利总统府文化事务顾问蒂托·卢克雷齐·里佐在观看后感触很深:“这部歌剧的题材是中国的,又是世界性的。这条运河的挖掘和古罗马帝国建造巨型建筑并无二致。我们虽然相隔万里,却拥有同样的奇迹,这是我从这部美妙的歌剧当中得到的感悟。”
同样用西方手法演绎江苏精彩,来自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一群“庄稼汉”放下锄头,拿起长号、黑管等,演奏起西洋管弦乐,并在意大利国际音乐节上获得第二名。“在那里,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新时期农民的风采。”如今,马庄农民重温那段光辉岁月,依然津津乐道。
2007年4月,成立于1988年的马庄铜管乐队,代表中国参加意大利第八届国际音乐节。在久里亚诺瓦市的多场比赛中,小号手孟辉印象最深的是任意展示环节。他们表演完后,有观众代表找到组委会说:“大家没看过瘾,要求中国队加演。”组委会临时调整计划,同意了观众的请求。“我们展示的节目才4个,后来加入葫芦丝、二胡等民族乐器又加演了7个节目。”
演出结束,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很多人还拉着队员们合影,到处都有人喊“CHINA”。意大利队首席小号手主动和他们交流演奏指法和技巧,还跟着马庄人学习转手绢。孟辉说,他们这群农民尝试了一把当“明星”的感觉。当然,大家最开心的还是不断有意大利朋友说:你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你们的文化太让人佩服了!
相知相融,
在两个交汇点上情深“意”长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让同处在两个交汇点上的江苏和意大利,有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而对于两国人民来说,在跨越两千年的交往史中,延续的是不变的情深“意”长。
“谢谢南京!”这是南京青奥赛场上的温暖一幕。意大利跳远选手托比亚,赛后披着意大利国旗绕场致意,并将这张写着中文的标语,高举过头顶。
托比亚的感谢,道出了所有参赛者的心声。在南京青奥会的日子里,志愿服务意大利组组长蒋志强记得,他们7位“小青柠”带着意大利客人逛夫子庙、夜游秦淮河,在文化的融入中,人家对南京和中国的感情更深了。年已七旬的意大利团秘书朱塞佩“老爷爷”,看到中国小朋友很可爱,跑上去搂着一起照相,还把随身带来的徽章送给大家,“记住我的邮件,以后到意大利来找我。”
相知相融,让这份情不仅是“友谊万岁”,还见证美丽的跨国爱情。
28岁的徐州女孩儿李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四年前,她与意大利小伙米凯莱·福蒂相识。她叫他“小米”。两年后,他们喜结连理。
“中国和意大利的气质很相像。”这对小夫妻说,两个国家都是古典而优雅,含蓄却又内含激情,就如同他们的结合,都从对方那里找到了很多相通的“自然而然”。即使有分歧、有碰撞,都不是问题。
每个傍晚,他们小两口常会牵手到佛罗伦萨的维琪奥桥散步,这座建于中世纪的老桥,把最迷人的时刻留在了黄昏。李杨说,这里的晚霞是胜景,她很幸福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小米说,不论在哪里,娶个中国老婆真好。是的,在小米会说的不多几句中文里,还有一句是“我爱你”。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专访中国驻意大使李瑞宇——
历史源远流长,未来空间广阔
2000多年前,中意两国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联系。如今,江苏和意大利在“一带一路”的两个交汇点上相遇,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表示:“江苏与意大利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未来空间广阔。”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强省,也是文化大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李瑞宇说,从茉莉花到图兰朵,江苏与意大利友好合作源远流长,先后同托斯卡纳大区、威尼托大区和马尔凯大区建立友好省区关系。2011年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举办了“茉莉飘香·江苏文化周”活动,通过昆曲演出、织绣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场展演等活动,向意大利民众展现中国江南地区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进一步加强两国及地方交流和民间友好。
去年是中意建交45周年,江苏创作的大型歌剧《运之河》,成为重要庆祝活动之一。米兰世博会时,意大利“感知江苏”文化周也在米兰隆重开幕,又一次掀起江苏文化热潮。李瑞宇回忆说,演出中,当脍炙人口的江苏名曲《好一朵茉莉花》响起时,现场观众纷纷合唱,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文化是能够走出去的,是能够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的。
意大利是江苏在欧盟的四大贸易伙伴之一,双方缔结的友好城市在江苏与欧洲各国的友城数量中排在第二位。文化交流之外,双方还在多个领域互通往来。
在李瑞宇看来,江苏是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快、开放程度高的省份。意大利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欧洲发达国家,意大利的经济结构与江苏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明显的就是中小企业占比均超过99%,这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双方应该进一步加强在节能环保、农业与食品安全、可持续城镇化、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双方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产品中的竞争力。
如今,在构建“一带一路”中,意大利和江苏将联手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相互在各领域的交往成为中欧合作的先行者和典范。中国与意大利分处丝路两端,两国共同参与建设这条惠及30亿人的经济大走廊,将为中意经济合作架设新的平台,也将为中意、中欧关系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市长设家宴款待徐州客人
家宴,在西方国家中是一种最高礼节。去年6月,意大利阿丽亚娜市市长贾科莫做东,一群来自徐州的客人成为座上宾。
“我们整个团18人都去啦,他家的小别墅都让我们挤满了。”当时,徐州民乐团正在当地交流演出,团员苏明媚没想到,市长会把大家请到家里来。“他的爸爸、妈妈和哥哥、嫂子都来了,他们和每个人握手、拥抱,就像过节一样,特别热闹。”
由于人太多,大家就在长长的走廊里拼桌子。开胃菜、正菜、甜点,贾科莫的家人轮番下厨,为大家奉上了一顿丰盛而又地道的意大利午餐。就连吃饭时大家喝的红酒,都是市长精心设计订制的,上面还贴着中意两国国旗的图案。
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吃到兴头上,苏明媚和姐妹们还拿出乐器即兴表演。“我们不知道用啥来感谢市长一家人的热情,只能用演奏表达心情。”不息的掌声中,中国传统音乐回响在这个意大利家庭,别有一番韵味。
“我第一次出访中国,就去的徐州,那里的一切都让人印象深刻。”贾科莫动情地说,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来招待和欢迎中国的朋友,他们全家人都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见证跨国爱情有了“结晶”
图为徐州姑娘李杨和意大利小伙米凯莱在徐州结婚那天,四邻都来送祝福。
从米兰到佛罗伦萨,从罗马到阿丽亚娜,一年里,我们和一位位主人公相约“云”上,一起倾听雄浑的意大利歌剧,共同领略维琪奥老桥上的晚霞。
记得,采访香包传承人井秋红时,她正在米兰参加世博会。为了不让记者等时差熬夜,年近5旬的她执意在早上6点起床,现场讲述世博故事。
还记得,远嫁佛罗伦萨的徐州姑娘李杨,在微信视频镜头前,教意大利丈夫小米说:“祝新华报业‘云’走一带一路报道,圆满成功!”
一年里,“云”里认识的你们生活有了变化。“我和小米见报啦!”5月7日,远在意大利的徐州女孩儿李杨,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爸爸分享的“交汇点”上关于自己的报道后,立刻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喜讯”。对于李杨和他们全家来说,这篇报道很有纪念意义,让他们感觉“喜上加喜”。因为就在几天前,李杨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当上了妈妈。“读了报道,你把女儿的学习、生活、爱情写得非常饱满,还带有一些浪漫和传奇,很有阅读感及吸引力。”李杨的父亲李新龙也成了“云”走一带一路——新华报业“四网一端”全媒体呈现专题报道的“粉丝”,不断向亲朋好友推荐。他告诉记者,孙子的降生和对他们小两口的报道,给他们中意双方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沈峥嵘 王岩 吉凤竹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