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一带一路】中法间的文化传播交流应该更广

23.05.2016  08:45

  旅法江苏译者说法国把艺术普及到了每个人心里

  王晶,南京大学法语系教师、巴黎十一大学经济学博士。她的生活与法国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至今,6次到法国,而这些年在法国生活的时间加起来已超过4年。

  对王晶的采访通过微信语音进行,南京与巴黎时差6个小时,但交流却没有“时差”,王晶用平静的语调,陆续从微信上传递她眼中关于法国文化的一系列细节。

  热爱与普及

  法国人对艺术非常热爱,文化素质非常高,从政治学来说,这是文化软实力。法国人传统上认为艺术是莫里埃,是毕加索、赛尚、梵高,是电影的新浪潮,而不是大众的娱乐性的文化,但随着移民的涌入,社会越来越开放,他们也渐渐接受更加广义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如街头艺术、说唱、摇滚等。

  “一个小孩在毕加索博物馆席地而坐,拿个本子随意画画,没有老师没有家长,这让我们深思,法国怎么能让艺术文化普及到每一个人心里?”王晶感慨道。她说,为让每一个人走近艺术,法国的艺术场所遍布全国,图书馆、剧场、电影院、歌剧院不仅集中于巴黎,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政府也会资助建立这样的场所;同时,制定相关价格政策,全国所有博物馆免费对26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巴黎市级博物馆则全部免费开放,其它博物馆也会在每月的第一个周日免费敞开大门。“普及艺术教育,这是几代人的事情,几代人的耳濡目染。

  自上而下的文化政策的实施,也使得每位法国人都有了推广艺术的自觉性。王晶去年赴法居住的家庭,房东名叫贝特朗·巴龙,是一位画家,2013年在法国曾举办主题为“巴黎对话南京”的画展,南京画家杨晓民受邀而往。而这,完全是巴龙的个人行为,没有通过任何官方组织,观众却很多。巴龙所在的协会已持续举办15年艺术交流活动,每年都有一两千的参观人次。前来的都是真正对艺术有兴趣的人,他们更注重通过这样的艺术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包容与信任

  “我翻译了一本法文社科类与经济类图书,名为《货币的战争与和平》,翻译后向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申请了‘奖译金’项目,这是给予译者的一个奖金。目的是促进法文书在国外的译介和出版,也是促进法国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王晶说,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给外国译者提供了赴法机会,时间1-3个月不等,特别情况可以延长到6个月。这样做有两个目的:让译者有机会与作者见面,从而提高翻译质量;让作者可以有机会与法国的出版社见面,为以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在法国的日子里,王晶都是住在法国家庭里,一共住过3个家庭。第一个家庭有中国血统,第二个家庭有西班牙血统,第三个家庭有波兰和瑞士血统,“可以看出,法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在这里的幼儿园到大学,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种,在地铁里可以看到穿着各种服饰的人,听到各种语言或者听到各种口音的法语,在我看来,这是法国的魅力。

  法国人非常友好,见到陌生人都会微笑,进电梯时相遇都会说“你好”,出电梯时说“再见”,充满信任感。人与人间的信任很重要,否则不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住在家里面。法国人团结互助,在公共场所时常会看到残疾人坐着轮椅一个人出行,如果没有互助根本不行。“我亲眼看到一位残疾人在很多人帮助下上下车,正因为有这样的信任和互助的氛围,他才会一个人出行吧。”王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