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青春路,各有各风采!二十位才俊荣膺“江苏青年双创英才”
新华报业网讯 5月2日,2017江苏“青年双创英才”评选揭晓,全省20位青年从233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但是都在用自己的智慧、汗水、执着、赤诚,追逐梦想,谱写青春华章。3日,记者走近他们,分享他们的逐梦心路。
“80后”女总裁:
打造充电领域的阿里巴巴
今年35岁的万帮新能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丹薇出身“草根”。19岁那年,为了攒够4200元大学学费,邵丹薇揣着13元钱,只身离家来到南京打工。“花了4块5毛钱买车票,又花5毛钱买了当天的《扬子晚报》和《现代快报》找工作。第二天,我就应聘到一家大酒店当迎宾。”每天简单地喊“欢迎光临”,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这个酒店的生意,一周以后她写了一封改善经营建议书给老板,老板大为吃惊,动员她先休学一两年,跟着他做营销经理,每月2500元基本工资,还有高额提成。“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有高于这个岗位的视角和决策。”这是邵丹薇的人生心得。
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邵丹薇放弃了不少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出人意料地去万帮金之星车业集团做起了销售顾问,当月就成为销售冠军,3个月成为销售经理,第六个月成为万帮最年轻的总经理,一年后成为万帮全国最优秀、也是唯一获得厂家杰出大奖的总经理,在她带领下,万帮汽车从年销售额1亿元干到220亿元,成为华东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
2014年邵丹薇正式创立了万帮新能源集团,从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制造与运营业务。目前万帮新能源已成长为国内出货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制造商。邵丹薇说,“2014年以前,全国充电桩建设几乎陷于停滞,困难重重,我们创新性地推出‘众筹建桩’,大幅度增加了场地供应,一举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谁投资谁运营’的模式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我们推出‘资产与运营分离’的新模式,并在太原大胆实践,这一模式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发文要求全国推广。充电时间长是世界难题,我们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高压大功率充电设备,这样,充电8分钟就可以续航300公里。这一技术将真正实现国际领先。”“希望到2025年,我们能实现产值、市值双千亿的目标,成为充电领域的阿里巴巴。”邵丹薇说她很有信心。
科技创始人:
借助VR打造教育新模式
从硕士阶段,他就参与产学研项目,开发的《数字式语音教学平台》一年实现了数百万元的利润;读博期间开始成立公司,他获得5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苏州梦想人科技创始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互动多媒体实验室教授周志颖。
2004年,还在读博士的他,就背着双肩包,到处登门去演示他的“混合现实技术”,他拿着博士课题的3个美国专利,成功创立了梦想人公司,成功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资助项目和国际多笔天使投资的青睐。2010年,周志颖回国创业。2012年,梦想人公司开发了一个AR引擎的平台产品“梦想编辑器”,出版社借此可以轻松完成批量图书的AR化,该技术获得了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周志颖给记者现场演示了下他开发的AR教育产品,通过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加上一张卡片,小到原子的运动轨迹,大到宇宙星系各类物体,都能以逼真的3D形态呈现在眼前,只需动动手指,你甚至可以随意撬动“地球”。只用手机轻轻一扫,你就能将火箭发射入空,各部件栩栩如生。
周志颖说,“借助VR打造教育新模式,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希望能够给更多孩子了解世界的机会。”如今,“梦想人”AR教育新模式,已经拥有18项专利,14项自主研发专利以及7项软件著作权。周志颖告诉记者,梦想人已经与国内100多家出版社签约,目前的年销售额已经有4000多万元。
海归“农夫”:
“一号农场”挂牌新三板
不爱都市爱农庄,不做白领做农夫。这是海归“IT男”姜方俊在30岁时的抉择。
姜方俊2003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2008年获得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计算机硕士,在德国一家公司当了两年半工程师,回国后又在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大陆集团任高级工程师。一路顺风顺水,他却“不安分”起来,因为“开心农场”等社交网络游戏风生水起。“为什么不打造个真实版开心农场,让虚拟变成现实?”为此,已经在上海安家的他把家搬回了茅山老区的仙姑村,在1200亩流转土地上开办了“一号农场”。
跨界务农,姜方俊并不是冲动,而是进行了20万多公里的调研。“农业粗放式发展,农产品附加值太低……问题太多,路太难走。”但姜方俊告诉自己,利用现有技术是可以破解这些瓶颈的,自己所学的计算机技术,恰恰是这家农场的核心优势。“我们做一个金字塔,底层是做有机农业,塔中央是休闲农业,顶端是互联网农业,所以说我把我们企业定位在互联网农业企业。”
作为“一号农场”的董事长兼CEO,姜方俊发挥“IT男”优势,开发自己的智慧农场系统。“通过两年的数据收集,我们知道客户喜欢什么农产品,知道每个产品的成本组成,整个的生产流程。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知道种植产区的土壤情况如何,水源如何,空气如何,目前地里有多少可以采摘的蔬菜。”他还建立了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给每个蔬菜贴上二维码。为取信于顾客,他发放免费体验券,让“有机一族”先体验、后下单。在国外,无论乡村还是都市,早已流行食物宅配送。于是,他率先试行“会员制”,按照客户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并通过物联网和短信形式,系统自动生成配送单,24小时通过快递送到会员手中,这一销售与配送模式受到了消费者喜爱。
姜方俊也有过失败,但他一直在失败中“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公司“稻鸭共作”的麻鸭一共产出了2500多只,一时间卖不出去,网上也卖不动。姜方俊笑道,自己当时一怒之下,全部杀了给员工吃。“当然吃不是目的,而是时刻提醒我们需要转变思路。到了第二年,我们转变思路,采用粉丝、口碑营销,利用网络“大咖”,一下子就卖完了,而且还高价卖到了158元一只。同样的模式,我们的黑猪也卖得很火爆,6588元一只。姜方俊告诉记者,“一号农场”已经在新三板挂牌,总融资规模超过1.5亿元,未来将做成一个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本报记者 杨频萍 沈峥嵘
标签:
编辑: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