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等地庙会乱象引发存废争议:新城区,是否还容得下老庙会

30.03.2016  10:34

  新华报业网讯 “每月两次烧香拜佛,人、车、摊点都堵在马路上,怎么也没人管一管?”“庙会办到新城区,都搞得乌烟瘴气,应该取缔或搬迁。”多年来,每逢初一、十五,南通市曹公祠附近都会自发形成“庙会”,香火旺盛,人声鼎沸。过去,那里是城市南郊也就罢了,可如今已进入新城区,每次庙会都占用城市主干道,堵塞的交通、嘈杂的环境,都让周围居民和行人叫苦不迭,成为投诉热点。

  “初一十五,占道拥堵

  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五。早上8点半,正是上班高峰期,位于南通城山路与世纪大道的交叉路口曹公祠,烧香许愿的和赶早市的市民把马路堵得水泄不通。城山路是条南北双向路,两条机动车道、两条自行车道,东西还有两条人行岔道。机动车道上来往的车辆被堵得死死的,自行车道上停满了电瓶车,而两条人行岔道则全是摆好摊位的小贩,拥挤不堪。

  现场值勤的交警告诉记者:“每逢初一、十五,这里是必堵路段,要加大警力疏导,工作日肯定得选择绕行。”同样忙得停不下来的还有3名城管,他们一直在忙着驱散占道摆摊的商贩,嗓子都喊哑了。记者看到,不少卖玩具、水果的摊子,甚至摆到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和沿路台阶上。

  而熙熙攘攘的人群依旧不断涌向曹公祠,4个香灰炉里已堆积了两米多高的香灰。风一刮,漫天香灰,路过的行人纷纷遮眼捂鼻。前来烧香的多是操着浓重口音的老年人,来自观音山的曹汉成老人对记者说,他每个初一、十五都会来,已经坚持几十年了。

  “这里一直是南通人纪念先祖的地方,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庙会。”当地街道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曹公祠是为了纪念抗倭英雄曹顶而建,后在战火中被毁,现仅留雕塑,但地名永久保存了下来。随着城市发展,原本位于城市南郊的曹公祠如今成为新城区的一部分,“初一十五,占道拥堵”,漫天飞舞的香灰纸屑,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和路人的心情,也污染了城市环境。

  记者走进旁边的新城小区,看到面朝西面一侧的住户,所有窗户都紧闭着,香火味飘满了整个小区。

  取缔还是保留,争议巨大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庙会,有占道摆摊设点、兜售假冒伪劣产品、搞一些迷信乃至不健康演出吸引眼球等乱象,成为当地市民投诉热点,呼吁取缔的不在少数。

  去年,传承200多年的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庙会被当地政府宣布“永久性取消”,一时引发过广泛争议。兴仁庙会是当地群众自发形成的传统民间宗教文化活动,集祭神、娱乐和购物于一体,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五、六月二十九举行,每次都能吸引周边数十万群众参加。兴仁庙会被取消后,当地百姓反响强烈。

  记者调查发现,仅去年一年,我省有多地多场庙会被取消。南京市栖霞区就一口气取消了龙潭、栖霞、西岗3街镇的8场庙会,玄武、江宁、浦口等区也纷纷取消庙会。

  庙会让有些人烦,但取消了又被不少当地老百姓批评。通州区兴仁镇一位教师的说法很据代表性,她感叹:“政府取消庙会要照顾下群众感受,不能因为管理难度大、担心安全事故就一味将老祖宗的传统抛弃。如果在取消之前召开听证会,将此项活动的利弊告知群众更为妥当。

  延续性保护,当为出路

  面对接连被取缔的庙会,民俗学家纷纷表示,庙会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节庆方式,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具有一定意义。庙会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媚俗乃至不健康的因素要大力整治,但不能一刀切一关了之。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节日影响力日渐削弱,更加需要庙会这种传统节庆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增添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一代参与节日、融入节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让庙会在规范文明中传承下来,又能继续吸引人呢?

  关心民俗文化的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认为,地方政府一不能当与己无关的看客,二不因怕麻烦一关了之。他举例说,对于庙会中各式各样的自娱自乐的戏剧、舞蹈、音乐等活动,政府应该在引导中传承、在规范中弘扬。同时,政府应该承担相应管理工作,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坚决打击迷信、赌博、艳舞和带有欺骗性质的违法活动,保持庙会活动的干净纯洁,使其真正成为传统节日的亮点。

  在我省,多地都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在无锡,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无锡惠山区洛社镇石塘湾地区的传统庙会。和往年不同,在今年的秦巷庙会上,少了随意插队摆摊的小摊贩,却多了文明摆摊的志愿者服务台和公益义卖、爱心义诊等30多项志愿服务。群众从“看表演”变为“享服务”,沿袭百年的传统古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宿迁宿城区,以往庙会只有单一的小商品交易活动,品位档次不高。今年宿城区排定以“乐在宿城”为主题的10个节目,3天8场循环表演,还招引多家大型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近3000个,将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逛、赏、品、尝、购、娱为主要形式,极大提升了庙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本报记者 陈明 付奇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