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审读应注意时效性
书稿审读应注意时效性,否则其价值就会打折扣。不止如此,忽视时效性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甚至造成政治错误, 编辑们实应引以为戒。
一、案例分析
1 .超出时效性的人
2013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消息称,经沈阳市纪委核实,因涉嫌违纪行为,闫石已被责令辞职,现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而在某出版社2014年的某部书稿中却有与此人相关的“不和谐”内容:“谈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闫石表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医方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创和谐、显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闫石在被组织调查之后仍以正面形象出现显然不合时宜。
2014年10月出版的《2010年安全生产年鉴》书稿中收录有某省长的一篇讲话,其中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对此做了重要批示”和“为贯彻落实周书记的重要批示”的字样。若以前这样提没有问题,但今天再原文照录显然不只是不合时宜,还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2 .超出时效性的事
2015年初出版的一部书稿中有某高校对几年前党建工作的总结:“坚持开展党建活动,积极开展干部境外考察培训、多种辅导讲座和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中的“积极开展干部境外考察培训”明显与中央现行的八项规定相抵触,不符合时效性。
在2014年10月出版的一部公文写作书稿中,作为范文的中国花卉协会的《2013年全国年宵花市场调查报告》里也有同样的问题:“(一)加强消费引导,鼓励花卉集团消费。据调查,集团消费在盆花消费中占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建议将花卉产品列入单位福利开支,允许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花卉。”然而在此之前的8月17日,中纪委网站就已发布消息:截至2014年7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51600起,处理67679人(含省部级2人、地厅级223人),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接受或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以公款乱发福利等活动。在此大背景下引用与现行政策相悖且又非常敏感的内容,肯定是不妥当的。
这两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及当前反“四风”和中央八项规定问题,触及当下的纪律底线,绝非小问题。相信类似问题在短期内的书稿中还难免出现,编辑必须保持警惕。
二、“旁门左证”
上文所谈意在说明书稿内容的时效性不容小觑,近期发生的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摆“乌龙”事件恰好也能印证这一点。2015年1月26日, 中纪委网站公布的《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明确承诺,今后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不再搞金牌排行榜。然而在随后几天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的通知》中却赫然写道:“公布代表团成绩榜,包括金、银、铜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成绩榜排序依次按照金牌数、银牌数、铜牌数、总分数的高低排列”,更耐人寻味的是在2月4日公布的另一份《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规程》中又重申了这一规定。此两文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显然,这是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几天后回应称,竞赛规程内容与整改通报相悖,是工作人员的失误所致,但负面影响已无可挽回。有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两份文件其实就是去年版本的重发。正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时效性,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由上不难看出,书稿内容的时效问题并非无关紧要,而且有些已超出了技术性差错的范畴。对这样的内容如果不做处理,小则引发歧义,大则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此类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认真加以对待才是正理。加工稿件遇到有关时政类的(尤其是较为敏感的)人和事时,我们一定要有时效性的概念,绝不能疏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局,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学习。
(摘自《现代出版》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