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串联”升级迎机遇

31.10.2022  13:37

  省文旅厅牵头,各地推出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

  乡村游,“串联”升级迎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绿色旅游业态发展,正是可以更好挑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金扁担”。

  连日来,记者跟随省文旅厅组织的2022“水韵江苏·乡村四时好风光”融媒体采风团先后走进苏州、盐城和泰州,从苏南、苏北、苏中各选一条线路,在感受乡村旅游的业态之变中,探寻如何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建设美丽乡村新范式。

  越来越精致,乡村旅游的升级之路

  喝咖啡、赏风景、做农事……这是游客在苏州市吴江区众安桥村谢家路的苏小花田园餐吧的惬意体验。记者进入餐吧,吧台、卡座等设施和服务一应俱全,优美的环境、舒缓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隔窗相望,户外下午茶庭院坐落在稻田里,稻草做的爱心座椅,旁边还有一座高耸的“许愿塔”,城市的精致和田园乡村的朴实在这里结合在了一起。

  “主打田园风光的‘苏小花’逐渐成为了新晋‘打卡地’,不仅吸引了很多游客,还有不少情侣们在这里求婚甚至举办婚礼。”众安桥村委副书记陈国凤说。

  乡村旅游越变越精致,这是记者采访中最直接的感受。

  站在湿地观光区看海天一色,抑或滩涂拾贝体验赶海快乐;漫步于统一整修的道路、精致墙绘的楼房之间,真切感受现代村民的幸福生活;饿了走进“巴斗渔娘”餐厅,吃一顿地道的海鲜大餐……秋日里的巴斗村风景如画,滨海渔村风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巴斗村位于盐城市弶港镇,去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全村现有民宿15家、饭店22家,30%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旅游人均收入达到1.02万元。”巴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叶勇告诉记者,这个世代以渔为生的渔村里,三水滩休闲旅游度假村、渔民之家、老船长小屋等景点相继建成,民宿、餐饮、巴斗泉驿站等配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已经实现从“卖海鲜”到“卖海景”的转型。尤其是疫情以来,村子里的游客不降反升,很多“城里人”特别愿意来村里过周末。

  无独有偶。水果采摘屡见不鲜,模式好复制,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在于果品质量和旅游包装。泰州市高港区陈家村的思路是主打精品化,在村里的“逸秋果园”葡萄园里,智能化大棚培养出来的高质量“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颗粒饱满,记者品尝了一颗,肉质饱满,口感清甜。“精品水果是我们村的支柱,水果采摘最受游客欢迎。”陈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燕表示,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200多辆大巴车来村里游玩,这还不包括散客,2019年是游客最多的一年,游客量接近80万人次。

  除了满足吃住等乡村旅游“1.0”“2.0”时代的需求,通过与会奖、培训、研学等需求相结合,乡村旅游的受众更广、模式更丰富,愈发全年龄段化。

  坐落在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的泰州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学校来这里参加实训。记者来到实践基地时,看到一群六年级的学生正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各司其职进行野炊,切菜、洗菜、生火,不亦乐乎。“现在劳动课纳入了义务教育,我们每年都带领学生在这里参加军训、野炊等实践项目。学校师生很需要这样的项目配套,我们也见证了乡村研学项目越来越丰富完善。”泰兴市襟江小学济川校区副校长叶荣华说。

  “滴灌”“串联”,让“乡村+”真正“加起来

  记者采访发现,乡村旅游在经历扎堆建设、“大水漫灌”式的发展阶段之后,已经进入集群式、“滴灌”式的发展新阶段。不仅要大范围“唤醒”乡村资源,更要做好“串联”文章。

  不少村镇依托自身优势,纷纷做强“+旅游”。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入口处,一边的广场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卸货装货,完成来自各地的订单,另一边的几辆大巴车上下来了不少游客,跟随讲解员入园感受蚕桑文化。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全国首家以蚕桑为主题的文化园,除了售卖丝织产品,还开创了‘互联网+文、商、旅、农’新模式,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商家,给我们公司和周边村民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益。”太湖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说,受疫情影响,虽然今年1—8月接待游客量和月营销收入比去年分别减少2万人次及30%,但依然达到了游客量4.3万人次、月营销收入1000万元左右。

  记者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碰到了从南京自驾而来的王女士一家。“我们上午在太湖雪文化园游览,让孩子了解一下蚕桑文化;中午驱车到苏小花田园餐吧,一边吃午餐、喝咖啡,一边欣赏田园风光;下午去村上·长漾里景区,体验收割水稻、游览村子特色的酱文化园;晚上就住在长漾里民宿,还能观赏夕阳,品尝特色的美食。”王女士告诉记者,这条线路是微信公众号上推荐的,既避开了热门,内容还非常丰富,小孩和大人都能够满足。

  从乡村游的路线推荐中,可以管窥各地思路:让“乡村+”真正“加起来”,既是景点相加、路线相加,也是业态相加、产业相加。这与这些年各地进行的全域旅游探索思路不谋而合。

  “前年,村里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在保持原有渔村特色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植入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把闲置用房腾出来,因人制宜、因房制宜、因地制宜,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中,在此过程中,‘四色巴斗’这一独特品牌逐步形成。”叶勇介绍,“四色”即推进红旅融合叫响红色巴斗、推进渔旅融合叫响蓝色巴斗、推进农旅融合叫响绿色巴斗以及奔向共同富裕的金色巴斗。

  弶港镇宣传委员丁平平坦言,巴斗村“”起来,除了自身转型的成功,也占了区域位置优越、线路整合到位的优势,“一方面,村里人口不多,自身好改造;另一方面,我们与条子泥景区、黄海森林公园相邻,通过线路串联,提高了村里的‘留客率’。

  在祁巷村党委书记丁雪其看来,十年间,祁巷村先是建成了国家3A级小南湖风景区,并以此带动特色农产品、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和带动祁巷村现有品牌、食宿、会务接待、旅游等资源,打造“研学游”基地,建成泰州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泰州市学校安全实训基地、祁巷乡村振兴学堂、祁巷雁阵干部学院等实体,以研学培训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升级之路。

  做好“”文章,从“一村一品”走向“百花齐放

  这些年,各地发展乡村旅游都在强调避免路径依赖,导致“千村一面”。各地农村地区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搞特色农家乐、人工造景等方式也确实取得不错成效,但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依旧难以避免。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经历同质竞争再到优胜劣汰的循环阶段,乡村旅游发展也不例外。”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江苏紫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印伟说。

  那么,该如何真正实现“因村制宜”发展乡村游,并最终从“一村一品”走向“百花齐放”?

  专家表示,避免扎堆建设、同质化建设,当继续立足特色谋发展,尤其要注重念好“”字诀,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把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品牌创建结合起来,发挥合力,塑造品牌。像巴斗村正是2014年起先后抓住了美丽乡村创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等契机,逐渐转型发展成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同时,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民宿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以‘无粮化’为基础的精品水果是我们的招牌,我们开展的乡村旅游带来了不少的收益,发展重点依然在此。”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林说,目前,村里高效农业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93%,乡村旅游项目的村民参与性越来越高。

  “由内而外,产业为核。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切合实际,围绕本地特有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设计开发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 中科院设计院江苏分院规划所所长朱丹强表示,开发乡村旅游要立足实际,在发展起步阶段,可以借鉴模仿其他村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全盘照搬。

  祁巷村当年是一个负债280多万元的穷村,从最初“公司+农户”的模式,立足“传统特色”,打造“猪鬃产业”名片,到“资源禀赋”,打造“高效农业”的名片,再到“无中生有”,打造“乡村旅游”的名片的三次转型升级后,向“培训+”转变,正是村里打造“干部培训+”特色名片的第四次产业升级新机遇。

  眼下,我省正大力推进乡村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并把乡村纳入“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项目,提升乡村旅游内涵;还在全国率先施行“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引智入村,引领乡村精准定位、错位发展。

  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陈劲松表示,推动乡村旅游升级,我省将着眼“四个聚焦”——聚焦“水韵江苏·美好乡村+”文旅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活化利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助力乡村生态振兴;聚焦“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做好“串联”文章,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 姚政宇 付奇)

编辑:顾名筛
苏南“民宿村”投资发展调查
   资本下乡 带动老乡    ——苏南“民江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