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向日葵”,播撒阅读的种子
乡村“向日葵”,播撒阅读的种子
——记邳州市80后女教师郁雪群
18日,一个周末的下午,邳州市邢楼镇乡村教师郁雪群和往常一般,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奔忙在村路上,赶往同一个个留守儿童的约会——一起阅读书籍。铃声响起,早早等候在李庄村读书点的孩子,捧着图书迎了出来。这些渴求知识的儿童,都是由郁雪群费尽心机拉回到书籍边。 2000年8月,刚满20岁的郁雪群从师范学校毕业,放弃留城的机会,选择回老家村小当一名普通的老师。她对感到惋惜的老师说:“我老家有一句话‘鱼知水情,草报土恩’,我不能不知报恩。” 邢楼镇位于江苏省最北端,与山东接壤,由于地处偏远,教育条件差,人们的教育意识也比较薄弱。尽管有心理准备,郁雪群来到从教第一站思田小学时还是吃了一惊:校舍低矮破败,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就是操场,孩子们有的东游西逛,有的全天与电视机为伴,甚至泡在游戏厅。学校缺少老师,郁雪群既要当班主任,还要教四年级的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一周21节课。 班级里49名学生,留守儿童有28人,经常督促、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仅有2人,偶尔过问一下的家长也仅9人。“孩子们告诉我,除了吃喝穿有保障,其他根本无人过问,在家、在校都打不起精神。”郁雪群在调查日记中写下:比起物质的贫穷,精神的贫瘠更可怕,这些孩子若长期这般生活下去,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郁雪群想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置梦想的地方。她任教的耿庄小学曾经编排过一场《公仪休拒收礼物》独幕剧,为了让学生品读“公仪休爱吃鱼”,郁雪群设置对话情境,让学生紧扣“心满意足”一词联系生活体验说句话。第一个发言的女孩有着一双忧伤的眼睛,她哽咽着说:“只要妈妈能天天陪伴在我身边,我就心满意足了。”郁雪群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转。 如何丰富留守儿童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快乐起来?郁雪群想到了书籍,而且要有老师负担起参与、引导、帮助孩子们读书的责任。于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向日葵读书点”在郁雪群家里开办起来。她把班级里的学生组织起来,捐出女儿的图书给他们阅读。时间一长,有限的藏书已满足不了需求,在丈夫的建议下,她把读书点面临的困境写下来,发在网上募集书籍。 这个请求被“随手送书下乡”活动小组发现了,在网友帮助下,首批募集的1000多本图书被送到了读书点。“我把班级的孩子,每五个或六个人组成一个阅读学习小组,将借阅点安在每个小组长家里,这些图书也被分到各个点,每周一、三、五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读书学习。”从此,郁雪群的“向日葵读书点”小苗开始茁壮成长,仅在网络上就在热心人帮助下募集到了3000余册爱心图书,逐一充实到各个读书点。 10年间,郁雪群先后筹集爱心图书14000余册,在耿庄、范墩、李庄创办了12个“向日葵读书点”。每周她到读书点指导两小时,每个暑假举行30天读书活动。邢楼镇耿庄小学校长黄继忠告诉记者,1000多个周末,20个寒暑假,郁雪群风雨无阻,从未缺席过对孩子的陪伴。现在全镇已有上千名孩子曾走进读书点,借阅图书、学习知识,和来自各地的20多个志愿者团队成员互动聊天,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孩子们眼里,读书点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而郁雪群就是妈妈。曾经有位经常来读书点借阅的女孩李倩连续两周未出现,郁雪群打听后得知,这个从小母亲出走、刚刚父亲病故的小女孩又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症。郁雪群在网络平台上求助,共募捐2万余元。有了这笔爱心善款,小女孩被护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及时的治疗控制住了病情,如今正读六年级,已成为“向日葵读书点”的常客。 这些年,郁雪群先后被授予“最佳关注乡村教师”、“中国好人”、江苏“最美青年人物”等荣誉称号。她在自己的教育博客《雪落群山》里描绘心声:“我愿永远做乡村娃的向日葵,扎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面朝阳光,热爱生活,再将爱和阳光化为阅读的种子播撒,迎来硕果累累的秋!” 本报记者李 刚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