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媒体报道之二十二:健康中国要让百姓有获得感

16.03.2017  20:37

(健康报:2017-03-16)

  全国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热议该如何打好医改攻坚战的同时,会外专家、院长、地方官员也在积极回应着和医改相关的热点话题。他们的观点和代表、委员的声音形成了独特的“共振”现象。而这些共识的交汇点,就是一定要让百姓感受到健康中国的温度,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赶好保健康的“三驾马车”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提出,医保、医药、医疗是有效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的“三驾马车”,要让老百姓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要让医保、医药、医疗三方高效运转、协调联动。

  王国斌建议,在医保管理方面,应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将其与临床路径、分级诊疗等有机衔接,以降低参保人群费用,促使医疗质量与服务效率提高;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异地及时结算,实现医保省级统筹。在医药领域,要对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的低价药实行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让老百姓病有所医、治疗有药;避免部分医药企业垄断销售,肆意提价,加重老百姓经济负担。在医疗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取消药品加成,推进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结构平移;以区域性病种数据为基础,科学测算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实际补偿比例,调整价格结构,侧重保基本。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建存认为,系统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通过改革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为此,要通过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多层次医保制度相衔接的全民医保体系,让百姓看病就医、健康保障具有根本依靠。要通过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优化投入补偿、服务价格、服务支付等外部政策环境,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具有更多的获得感。要通过建立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系统监管机制,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解决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供应问题,确保百姓用药安全、有效和可及。

  ■突出重点推动分级诊疗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表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对象。比如,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需要找准切口,聚焦重点人群,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聚焦重点疾病,切实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家庭医生和群众的积极性,应考虑设立签约服务专项资金,增加个性化签约服务项目;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基层用药目录与二级以上医院的衔接,满足签约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对签约慢性病患者适当延长配药处方时限。

  当前,基层仍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王咏红提出,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就要把强基层作为补短板的重点,集中精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基于此,江苏持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装备,开展“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117家乡镇卫生院被国家确认;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确认全省首批20家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全省353个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单位已经建成开诊,门急诊及住院人次占基层总服务人次比重达27.5%。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认为,分级诊疗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供给过于依赖公立医院系统,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合作动机。这种以医院为中心且碎片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模式不仅成本更高,也不能有效应对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挑战。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宏伟目标,必须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问诊和管理、转诊病人和医疗协调等方面协调配合。

  多位专家表示,要实现分级诊疗,就要转变基层医疗服务模式,让居民获得个体化、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鲍勇教授提出,通过对社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具有提高社会公平性、发扬社区能动性、最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的全方位优势。

  ■做实健康扶贫为民解忧

  健全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是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秀兰教授最关注的问题。她建议,加强各项保障制度的衔接联动,建立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监测体系,并以信息化手段优化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体系。

  张秀兰提出,防止因病致贫需要统筹相关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慈善助医的支持体系建设,积极将医保目录外的必需医疗费用纳入救助范围,对实施慈善助医活动的各类公益组织落实相关免税政策并辅以财政支持。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大病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共享,减少“烟囱”和壁垒,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低收入人群的准确认定和需求变化也越来越复杂,他们的收入财产状况、罹患疾病情况有什么变化,支出医疗费用呈现什么样的走势,贫困和疾病呈现什么样的交织关系,这些问题如果回答不清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就很难解决帮助谁、怎么帮、帮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慈善资源也容易出现诈捐或者多头重复捐赠的情况。张秀兰认为,需要立即建立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监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镜湖医院副院长吴培娟认为,鼓励热心人士开办慈善公益医院,对百姓就医和健康脱贫将大有帮助。她介绍,镜湖医院是澳门镜湖慈善会属下一家非营利性医院,与政府医院形成互补,负担过半以上市民的医疗服务。成立145年来,医院坚持向贫困市民赠医施药,包括提供免费门诊、由慈善会资助住院治疗服务的费用。医院的主要收入除了通过临床服务收取合理的医药费,政府的“买位服务”约占镜湖收入的2/5,即政府规定名额、项目,费用向镜湖医院购买技术和服务,让符合政府规定的部分市民在镜湖就医,由政府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