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减排协定重塑中国经济动力

13.11.2014  18:57

      本报特约评论员赫荣亮

  12日,中美两国签订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双方发布联合声明,美国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刷新美国之前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17%目标;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大家对碳排放并不陌生,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温室气体,已经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在大家的意识中,控制碳排放就是抑制经济发展,比如北京APEC会议期间,河北等地关停了钢铁、水泥、火电企业,这就是典型的抑制碳排放活动。

  美国是全球金融最发达的国家,金融理论和应用水平领先欧盟、日本,金融创新是美国的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在未来全球金融的重点领域上—碳金融,美国已是失败者。

  全球碳金融欧盟独领风骚,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EU ETS)交易量占全球70%以上,而美国碳交易量不及欧盟10%。笔者犹记,2011年欧盟决定对所有抵离欧盟的商业航班实施排放权配额制度,虽在各国的抵制下,欧盟决定只对欧盟航空公司征收碳排放费,但它开启了新的碳交易制度,是欧盟构造全球碳交易制度的重要措施。实际上,欧盟已经在充当全球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制度设计者和领导者。

  欧盟凭借着其碳排放控制上的表率作用,取得了丰富经验,欧盟要求成员国遵守《京都议定书》,如果超额排放则须购买排放权,否则将面临每吨100欧元的重罚。而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无法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导致美国在碳交易量、价格及相关制度设计上都跟不上欧盟的步伐。

  但无论什么原因,中美两国共同缔约,扫清了其他国家减排投机意图。

  但是,落实减排协议,会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重塑中国经济的成长动力。我国工业的粗放发展方式正面临转型升级,推动各个行业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其中,推动冶金、火电、化工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并且将深刻影响着例如汽车、建筑(房地产)、消费电子等居民日常消费领域,电动汽车、节能住宅、低功耗电脑等产品成为了市场主导。

  其次,将推动我国碳交易和碳金融发展。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七个省市被选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后,我国形成的碳金融发展层次多样,而且地区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总量控制时间表大体确定,将推动我国碳交易制度的发展,促进京津冀等地区之间的碳配额跨区域流通,从而带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避免成为欧美国家碳交易的附庸。

  (作者系赛迪智库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