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筑影视“新丝绸之路”初具雏形
新华网上海6月21日电(记者许晓青周文其)“我们把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推荐给电视台、做了广告,他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我们需要在获得许可、翻译、配音等工作上得到中方的支持。”来自哈萨克斯坦REC传媒公司制作中心的伊尔泰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达了对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的喜爱。
他看好的另一部可以译制到哈萨克斯坦的作品是中国电影《真爱》,因为其中讲述了一位维吾尔族大妈收养各族孤儿的故事,影片中有不少反映中国当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细节,伊尔泰觉得,这部电影在自己的国家会红起来,“我几乎花了一整夜,把它好好看完了”。
中国正在构筑促进电影和电视领域中外交流的“新丝绸之路”。2013年,中国政府领导人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很多文艺工作者呼吁,在文化传播上开拓“新丝绸之路”,特别是在影视领域,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增进彼此了解和互信,让中国故事传播到更多地方。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次举办了“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文化专家、影视工作者聚在一起,探讨如何把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翻译成各自的母语,介绍到世界不同地方。
伊尔泰所在的公司曾将《舌尖上的中国》翻译并推介到哈萨克斯坦。他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哈萨克斯坦也成了年度热词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尽相同,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共同语言,加深感情”。
据参加研修班的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承军观察,伊尔泰希望推介到自己国家的影视作品都有一个特征,它们都是一些反映中国当下现实的题材。据了解,《温州一家人》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在海内外到处闯荡的传奇故事,《真爱》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除了《西游记》《三国》《甄嬛传》这样的古装题材,现实题材正在被更多国家的影视机构看好。”上海五岸传播公司总经理何小兰说。
郑承军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世界展示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应传递一个文化大国的价值观和风采。他认为,中国尝试在影视领域开拓“新丝绸之路”,展示的不仅是历史,更要有“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视剧的年出口量约1万集次,传播范围覆盖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越南流行中国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新加坡观众则喜爱《杜拉拉升职记》。几年前被翻译成斯瓦西里语、由东非当地明星配音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现在已经译成了7种语言,在美洲、非洲、东南亚、西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配音播出,受到观众追捧。
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发布的信息说,集团目前已累计引进了超过800个小时的中国节目,其中《神雕侠侣》《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等在新加坡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中国电视节目的进入让我们多了一个可选择的高素质节目的产地。我们也希望可以和中国方面探索更加积极互利的模式。”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已经是第二年迎来中国影视交易联合展团。据上海五岸传播公司介绍,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上,中国参展商与土耳其、法国、阿尔巴尼亚、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买家建立联系、推荐节目,探讨尝试合拍片等。
在东非,今年春天,《温州一家人》的第二季《温州两家人》到坦桑尼亚取景拍摄,实现了与非洲国家电视台合拍当代中国题材剧的新突破。
主演《温州两家人》的中国演员郭涛说,在坦桑尼亚拍戏,可以感受到当地部落的快乐生活,在影视剧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刘东认为,在拍摄的初期就实现中坦合作,可以使今后电视剧有机会在坦桑尼亚播出时,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口碑。
从事影视跨境贸易的坦当(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一峰分析,在未来,采取国际联合创制的制作方式将越来越多,以一部电视剧为蓝本,中外多方或可共同投资,同时启用两国演员、双城取景,并在两国同步开播,这将开启影视“丝绸之路”的新渠道。
其实,同步播出已不是梦想。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介绍,2015年下半年将有一批新问世的中国精品电视剧实现境内外同步播出,包括古装大剧《琅琊榜》、都市情感剧《大好时光》等。
“我们建议,从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和电影《真爱》开始,建立起‘一带一路’上哈萨克斯坦人民与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因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伊尔泰说。
原标题:中国构筑影视“新丝绸之路”初具雏形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