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走进国家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江苏,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4月10日,江苏省文旅厅组织创作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世界文化遗产以穿越2500年、纵贯6400里的壮丽景象,“流淌”在国家级的艺术殿堂和公共文化空间里。
超越时空,百米长卷为人民抒写
展厅里虽然只有“运河图卷”一幅作品,却因这一幅作品而气势恢宏,水韵灵动。观展的同时也是一次艺术研讨,名家大师纷纷点赞这幅鸿篇巨制。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长135米,高3米,在展厅里绵延伸展,正如大运河在中国大地逶迤流淌。作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通过春秋争霸、雄才大略、汴河畅通、一统天下四个历史画面,讲述了大运河开凿、发展、西进、完成的历史;下卷分别由北国瑞雪、冀鲁高秋、江淮绿野、吴越花雨四个章节组成,表现运河两岸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气象。
“亦古亦新,亦工亦写,亦文亦书,创作之路艰辛、精彩、极具价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说,“这幅作品超越时空,融古今于一体,借鉴了历代山水画大家的技法,八省(市)15位画家发挥各自的特点,无论是燕赵雪景、齐鲁秋色、江淮新绿还是吴越烟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取法自然而不套路,既有细腻的工笔又有磅礴的写意,序跋和正文字字珠玑,书法篆刻笔笔精彩。”
对于办展初衷,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既磅礴开合又细致入微,既展现出意境之美,又体现了人文意识,希望观众走进展厅可以一眼千年,神游千里,在纵览运河风光的同时,全景式领略运河的人文魅力,进而理解运河、爱上运河。
“百米长卷的诞生,是创作团队对大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现代风貌、人文景观进行细致考察、精心擘画的结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说。
应“运”而生,用脚步丈量运河华章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全流域中河段最长、流经城市最多、文化遗产最丰厚、综合效益最突出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定下“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在此背景下,《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应“运”而生。作品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串成“珍珠项链”,绘制当代“清明上河图”。
“史诗图卷的创作理念,是把时间和空间拧成一条红线,把运河沿线经典的人物故事和古今景观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形成一个超时空、全维度的史诗图卷。”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说。
这是一次用脚步丈量运河华章的创作之旅,领衔创作的著名画家秦剑铭年届八旬,却在团队写生之前提前“巡河”,考察成果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不少画过运河甚至住在运河边,但大家都把采风和写生当作艺术源泉,单独走、分组走,把运河跑了好几遍,在把握运河全线、全貌的基础上,才着手提炼各部分的创作理念、画面布局和笔墨风格。
集体创作时,如何把不同个人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极具考验,艺术家们光是小稿就创作了三遍。人物部分主要由江苏画家安玉民承担,他以线描的形式创作了全部作品的约40%。山水部分秦剑铭带领团队边绘画边修改,遇到困难时就放下画笔,重新考察再创作,就这样数易其稿,才最终完成。
为了深化图卷内涵,丰富作品形式,创作团队邀请著名文学家夏坚勇、丁帆、叶兆言撰写序及其他文字,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撰写跋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书写,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赵彦国篆刻11方印章。
融通古今,以运河文脉滋养艺术创作
此次创作,既是以诗文画印展现运河魅力,也是以运河文脉滋养艺术创作。杨志纯表示,这部史诗图卷既有历史的厚重底蕴,又有现代的青春光彩;既有标志性的水工建筑,又有代表性的风物遗存;既有静美的水乡景观,又有活化的民风习俗;既有运河的自然风景,又有沿岸的城市风情,笔墨勾勒渲染之间,让穿越沧桑的大运河,悠然流淌出新的风采、新的意象、新的神韵。
“新气象”同样是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徐里对《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的切身感受:“历史上的文化巨匠、丹青圣手如同一座座高山耸立在我们面前,今天要描绘运河绝非易事,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使命,也是挑战。”此次创作,老中青三代、八省市画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行走体验运河,以文脉启迪艺术,最终把百米图卷变成史诗长卷。他期待着继新金陵画派之后,江苏的艺术家能够用这样的态度、理念和精神,实现新的笔墨创新,推动中国画在新时代呈现新面貌。
“大运河像一条国画中的线,缓缓向前,为大地创造了线条的内容,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今天,艺术家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让我们仿若置身于运河母亲的怀抱,也体现了江苏在新时代的艺术新创造。”
此次展览拉开了《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巡演的大幕,巡展结束后,作品将被送到扬州,入藏即将建成开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常年展示。(王宏伟)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