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群众路线推动公共卫生发展
中国国务院近日印发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此间公共卫生专家指出,在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国人关注的医改是“小处方”,爱国卫生运动才是“大处方”,通过社会综合治理、提升国民参与度,来推进公共卫生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这是国务院时隔25年又一次专题印发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文件。
“爱国卫生运动”是一个已经淡出许多中国人记忆的字眼。但实际上,它一直在公共卫生领域推进,并深刻地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变当时不卫生状况和传染病严重流行的现实,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1952年,这项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被定为中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
爱国卫生运动从实施之初,就是一个很强的公共政策,通过上下合力、鼓励老百姓的参与,改变卫生环境、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
“公共卫生的改善有两个手段,一个是科技、医疗条件的进步,一个是公共政策的推进。”公共卫生专家饶克勤说,爱国卫生运动是结合新中国国情提出的公共卫生政策,通过鼓励老百姓形成好的卫生习惯、改善生活环境,结合国家的医疗投入,来防治疾病。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疾控中心地方病研究所所长秦胜超还记得最初接触州里大骨节病患者的情形,“他们弯着腰,一瘸一拐,手、腿变形,轻的劳动力下降,重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看着这些患者,我内心感到很凄凉。”
随着中国对地方病投入巨资,大骨节病在病理研究、医治条件到科普宣传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统计资料显示,从2009年开始,阿坝州就没有出现过新增病例。
由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中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公共卫生问题防控干预取得明显成效,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3年的74.8岁。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
多年来,随着公共卫生环境的变化,爱国卫生运动的关注点也在不断调整,先后开展了“除四害”、“五讲四美”、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等一系列工作。
当前,公共卫生工作也面临新问题。中国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人口超过2亿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困扰数亿人,精神疾病和癌症等逐渐成为影响民众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
专家指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精神压力加大等“城市病”逐渐凸显,危害民众健康因素不断增多;同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防控任务依然艰巨。
对此,《意见》从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积极推进社会卫生综合治理、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四方面提出了13项重点任务,包括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农村改厕步伐,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落实控烟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提高爱国卫生工作依法科学治理水平等。
饶克勤表示,新时期对爱国卫生运动的提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本质是公共卫生政策的适时调整,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提倡“全人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记者张芽芽余里王迪)
原标题:中国以群众路线推动公共卫生发展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