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震源”
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列动车组,那么每个经济体都是一节车厢,既为整个列车提供动力,又彼此影响。如今动车组出现减速,是否就是中国这节车厢出现问题呢?针对“中国经济放缓拖累世界”的论调,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这属于典型的“因果倒置”。他们指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与其埋怨中国、唱空中国,不如切实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和“一带一路”商机,一起为世界经济这列“动车组”加把劲儿。
深受外需不振拖累
增速放缓、利润下降、汇率承压、股市下跌……乍看之下,想唱空中国似乎并不难找到“乐谱”。但如果仔细梳理2015年中国经济答卷,人们不难发现,2015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几乎全部按期完成——除了进出口增速,据统计,2015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0%。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仍然向外不断释放着“正能量”。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4%(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同时,当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达到14.7%。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双向互动已经越来越强,但如果把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归咎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则显然是把“相关”等同于“因果”。
“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外部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如今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包括美欧日在内的很多经济体都需求不振,这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外部环境。相比之下,虽然中国依旧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长的30%,但却并不是外溢效应最大的经济体。”刘向东说,本轮经济危机的“震源”是始于2008年前后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而中国是危机的受害者之一。
增速虽降贡献仍大
衡量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不应只局限于增速等几个简单指标的下降。据测算,现在中国经济每增长1%,就相当于5年前增长1.5%、10年前增长2.6%。2015年,中国GDP总量比2014年增加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这个增量超过了瑞典或者阿根廷2014年的GDP总量。
英国《金融时报》不久前曾刊文指出,虽然全球投资界往往重点关注主要增长数字,但人们很容易忘记因为中国经济在多年大幅增长后规模变得非常庞大,就绝对增长值而言,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仍大于10年前。文章特别提醒,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但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仍然相当于一个大型发展中国家。
事实上,与唱空者不切实际的判断相比,大多数海内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还是持理性客观态度。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策略首席基金经理施斌指出,新经济跟旧经济实际上差别非常大,如果聚焦在旧经济上,就可能感到情况非常差;但如果多关注一些新经济,就会发现它其实是非常红火的,而且投资回报非常好。法国国际经济问题专家阿格里埃塔则强调,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增速放缓,但外界既不应无端指责这种增长模式的转变,也不可忽视中国为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所作出的努力,人们应避免片面注意数字的增减。
“很多唱空者都基于中国经济在一些数据上的表现不如以前而大做文章,但事实上以中国经济现在的体量,6.9%的增速已然非常可观。比如,最近有一些人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疲弱归咎于中国,但其实中国对相关商品的进口量并未大幅减少,只是由于商品本身价格下降导致进口额减少而已。”刘向东表示。
乌云毕竟难遮太阳
宏观数据缓中趋稳,阵痛背后亮点频现。以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为例,尽管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2.3%,但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长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1%……可见,工业结构升级态势日趋明显。
“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短期被动的权宜之计,而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长远布局。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在人口、产业、资本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结构变化,中国经济也会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虽然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速会有所下降,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会相应提升。”刘向东分析。
刘向东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左右,而很多发达国家则是1.2万美元,同时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也远没有结束,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还有不少提高空间。因此对世界而言,中国不仅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孕育着广阔商机。
乌云可以一时遮住太阳,却不能取而代之;阵痛可以困扰一时,但注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全部。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看来,中国是一个国民经济体系全覆盖的经济体,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产业,可以做到“西方不亮东方亮”。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酵与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中国经济从长期看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