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两会频现"好声音" 声声入耳话"民生"
各地两会会场,民声激荡,民意荟萃。今年两会,哪些话题最受老百姓瞩目?又有什么问题最“纠结”?本报记者走进会场内外倾听民声。
听民声,百姓话题接地气
两会舆论场,最热当属民生话题。今年各地两会,老百姓的心里话、大白话,成了名副其实的“两会好声音”。
在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民生需求,幸福导向”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南京市市长缪瑞林提出,2015年,南京市将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构建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尤其是要推动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20日上午,无锡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市民代表座谈会,15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畅所欲言。从老新村整治到太湖水治理,从社区减负到养老难题,市民代表忠实“代表”百姓心声。今年两会前夕,无锡市政协采用微信平台向广大市民群众及政府职能部门征集提案线索,共收到257条回应,其中录用237条。参与者有医生、教师、科研人员、退休职工、失地农民等,还吸引了在锡居住的海外华侨。
“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接通‘断头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听到市长王天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的村民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2015年的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主动走出政府大院向老百姓征集意见。起草阶段,市长王天琦专程来到朱瓦村,听取村民对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村民关于“断头路”的反映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沭阳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许尔波代表在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说:“从财力上说,宿迁是穷政府,但从民生上看,宿迁是富民生。今年,宿迁将推进总投资225亿元的30个民生实事项目,老百姓能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解民忧,直面难题树担当
民有所想,政有所出。面对老百姓最忧心、最关注的民生难题,各级党委、政府坦然、坦诚,直面担当。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健康的生活环境,是无锡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全市百姓做出的承诺。1月20日,无锡市市长汪泉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无锡将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活环境整治,强化环保执法监管,给市民奉献一个天朗气清、山明水秀的美无锡。
“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是民心所向、民生所系。”1月20日,镇江市市长朱晓明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开幕式讲话中说,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既是镇江面向未来的战略定位,也是镇江最大的民生工程。为此,要把每一个镇江人的激情汇聚起来,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奋进态势。
如何让市民吃得放心?这是各地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南通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的提案重点关注“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经过实地详细调研,委员们提出,尽快建立包括种植(养殖)、物流批发、直营配送、零售终端等在内的肉菜追溯系统。
安全,牵着你我他。今年,苏州人代会最早收到的一份议案,就是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强制保险制度的议案。提交人、苏州市人大代表单来锦表示,去年的昆山中荣事故为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应该在粉尘、使用高毒物品、危化品生产等重点安全生产领域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强制保险制度,逐步推广到所有安全生产领域。苏州市政协委员、心理学专家陶新华博士则建议,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常态化危机管理机制,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惠民生,实事件件有“下家”
“绝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徐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要求全市干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曹新平承诺,今年,徐州将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向粮食总产百亿斤、设施农业200万亩的目标迈进,实现27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发展,是扬州民生工作的主基调。扬州市市长朱民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稳定百姓就业、增加百姓收入和改善百姓生活。围绕这一目标,扬州市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从制度层面解决创业难题,让百姓通过就业和创业实现收入的提高。
找准发力点,促进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良性互动,是另一种思路。泰州市市长陆志鹏介绍,该市将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上下功夫,通过落实民生投入长效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投入足额到位、逐年增加,让群众真正得益受惠。
民生实事,关键在落实。20日上午,连云港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下发的第一份会议文件附件,就是《民生幸福十大工程百件实事》。从新建中小学及幼儿园17所到发行25万张市民旅游年票,十大类民生实事,大大小小都有量化指标和责任单位。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李广成高兴地说:“有了这份清单,来年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时就可以轻松找到‘下家’,为老百姓办事,谁也不敢马虎。”
本报记者联合采访
马 薇 刘宏奇整理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