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做好“四篇文章”打造生态城

01.04.2015  11:55

  近年来,东海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做好“生态环境、生态环保设施、生态细胞工程、生态环保产业”四篇文章。据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全县生态环保总投资达29亿元。
  做靓“生态自然”文章。坚持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加大美丽山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精心组织湖库生态修复,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全县生态湿地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西双湖湿地公园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湿地公园,海陵湖、圣地湖和安峰山水库湿地公园建设初见成效。实施强制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全县受保护的17个重点区域总面积达430平方公里,占我县总面积的21.11%。划定羽山、磨山、房山、安峰山禁采区,实施裸露山体复绿、废弃岩口生态修复,近3年山坡植树2500万株,新增山林1.3万亩,恢复山体植被1300亩。绿化造林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递增,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5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22平方米。县域内主要河流、湖库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标准,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5%左右;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生态宜居新城靓丽呈现。
  做实“设施完善”文章。3年时间,累计用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5.7亿元,占生态环保总投资的53.4%。投资1.67亿元、全长54.8千米的尾水排放管网全线贯通,日排放尾水12万吨。该工程是连云港市重点民生工程,对有效保护石安河、淮沭新河、蔷薇河水质,确保连云港市区、东海县城及周边近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对保护管线周边2个县区、5个乡镇(场)、35个行政村的生态环境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先后投资3.8亿元建设19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收集管网全贯通,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投资1.3亿元兴建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40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6700余座村垃圾房(池),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升,2013年达93.6%。将2.6亿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集中投向乡村,惠及346个行政村的近百万居民。
  做好“村庄整洁”文章。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总体目标和“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总体要求,三年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3亿元,涌现出了薛团、新元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198个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验收,25个村成为省级康居示范村,成功跻身“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行列。目前,全县已有16个乡镇(街道)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或公示,占总数的84.2%,先后建设省级以上生态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园林单位33个。温泉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温泉之乡,入选四星级“江苏最美的地方”。西双湖湿地公园获批省级湿地公园,羽泉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青松岭森林公园、湖西生态园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做强“产业环保”文章。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主导、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环保产业协调发展新体系。目前,我县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3家,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倍增,以“四大板块”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扩量提质,以水晶工艺品、服装纺织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快速升级。德国博世、中材高新、晶海洋等一批世界百强、“国”字号高新企业相继入驻,成为我县生态工业发展的排头兵。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核强势推进,污染减排连续两年荣膺全省先进。传统农业也在生态创建中提升,近年共培育市级以上生态农业龙头企业18家,通过省部级认定的“三品”生产基地94个、面积达173.4万亩、品牌351个。
  全县优质稻米、高效草莓、时令葡萄、鲜切花卉等十大特色产业生态效益凸显。外向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湖西生态园、桃林设施蔬菜、东部万亩农庄等“一区多园”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规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成为引领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力军。东海水晶、东海大米、东海(老)淮猪、黄川草莓、石梁河葡萄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数量全省县级第一。充分发掘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东海生态一日游”,以水晶、温泉两大旅游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带业已形成。17个景域的30个景段,正不断释放出生态旅游的正能量。一年四季,来东海采摘游、生态游、健康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年旅游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