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与“公车上书”的老父亲奋笔写诗控诉日寇罪行

02.09.2015  17:03
  黄璧坤手持黄嵩龄任职清廷“邮传部”时奏折原件的仿真件。薄云峰摄

  

  新华报业网讯 83岁的黄璧坤,家住南京中央花园小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的她在看了扬子晚报《我家的抗战》系列报道后,心潮澎湃,思绪仿佛也被拉回到抗战时期,他们家庭所遭受的苦痛又一幕幕地闪回在脑海。

  父亲携家带口,粤港避难日寇侵袭

  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的战火烧至华南。祖宅在广州仰忠街的黄嵩龄,以年近七旬之身,带着夫人和年幼的孩子们避居香港。

  黄嵩龄是黄璧坤的父亲,当年在广东乃至华南颇具名望。他1871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894年,求学于万木草堂;1895年,以广东省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并正式拜康有为为师;曾参与“公车上书”;国民政府时期,任职交通部,担任粤汉铁路(广东段)的建造协理。日本侵占广东时,他在广州担任“千顷书院董事会会长”。

  1938年底,黄嵩龄率家人避居香港。原本言语就不多的黄嵩龄看到日寇炮火肆虐中国,他的话语更少,整天满面愁云,心情郁闷。经常一个人坐在小房间,用毛笔奋笔疾书自己创作的爱国诗歌——“满天烽火无秦游,四海舟车有禁歌”、“糜烂中原事可哀,那堪蹂躏望蓬莱。”(注:全部诗作可见于黄嵩龄诗文选《春声草庐诗钞》)。避难行程中,全家饱受战争之苦。为了糊口,母亲常把米粒用水泡涨,再熬稀粥果腹。黄璧坤回忆道,“这种粥我们叫做神仙粥,吃后一会儿就饿!

  为抢行李,日寇用铁杖猛击老父

  1941年12月26日,日寇侵占香港。看到香港也不宜久留,1942年中秋节后,黄嵩龄携家人乘轮船返回广州。船抵广州,黄嵩龄携带的行李被日本兵看中,日本兵伸手抢夺。黄嵩龄自然不肯,和日本兵理论。凶狠的日本兵,夺过黄嵩龄手中的铁拐杖,猛打黄嵩龄的头部,顿时鲜血直流。自那次头部受伤后,黄嵩龄就渐渐失明。1944年12月25日,黄嵩龄在悲愤中溘然去世,享年73岁。“父亲晚年饱受战乱和颠沛流离之苦,也没有看到中国抗战胜利的喜庆日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是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离开人世的!”黄璧坤说。

  据悉黄璧坤在看到《我家的抗战》系列报道后,近日致电给在广东、美国等地的亲戚和朋友,让他们把父辈遭受的战乱之苦写出来,让家族后人铭记历史,也告慰父辈的在天之灵。

  扬子晚报记者薄云峰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