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 确有科学依据

07.12.2015  15:50

  中国江苏网12月7日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可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上的道理呢?12月6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在清江浦中学为淮安的家长们带来了一场“三岁看大”早期教育主题讲座。他认为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很多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婴儿的学习能力!

  早期教育

  不是“白费劲

  “人类都是‘早产儿’,甚至可以把1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这就给人类潜力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杨健借用动物与人类比较:一只小角马出生后10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10分钟就能行走,约两个小时后,便可以随马群迁徙奔走了。和动物不一样,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形成庞大的“互联网”。所以,人生的头3年是在“组装”大脑。

  有人认为,3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教育有用吗?在杨健看来,0~3岁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白费工夫,他说:“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是在个人发展中慢慢呈现出远期效应。

  在杨健看来,旧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孩子入学以后的成长,而早期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他指出,0-3岁这个阶段比3-6岁还要重要,因为这个时期是大脑急剧增长、分化的时期。他说,科学家把人生头3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样,在大脑产生痕迹,以后随时发挥作用。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道理的”。杨健解释说,“我所倡导的是一种大幼教概念,主要关注的是0-6岁的儿童。

  父母“缺席

  早教效果打折扣

  杨健指出,现在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自己却很少参与。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很多事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杨健说,带孩子上公园时,有的家长随便带孩子遛一圈,有的则在玩耍时不断增长孩子的见识,两者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杨健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健美、聪慧、性格品质好。”他指出,0~3岁早期教育涵盖健康活动、认知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5个方面,缺一不可。

  杨教师指出,1~3岁是语言的爆发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有家长提出了质疑:“孩子听得懂吗?”“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杨健回应,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几乎没什么可教,就像孩子开口叫“妈妈”一样,他其实根本不懂“妈妈”的真实含义。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长大以后的事。(记者祝洁)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