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江苏备战“碳盛宴”

27.04.2015  12:27

    ———关注“碳交易”市场系列报道之一

  

  【江苏经济新常态观察⑩】

  和身边朋友大多盯着股市大盘不同,经常奔波于武汉的南京人李轩,完全被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数据跳动“”住了。“我认为那里的‘碳交易’更有前景,于是改‘炒股’为‘炒碳’了。”李轩说。

  所谓“碳交易”,指的是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的。目前,随着环保的日益重要,“碳交易”改变的不仅是个人的投资方式,而将是我们的生存之所。

  千亿级市场待启

  其实,“碳交易”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配额,就成为了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碳资产。

  我国则在2011年,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湖北、重庆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如火如荼,发改委也表态,2016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江苏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早明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印发,根据发改委的工作部署,全国碳市场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属于前期准备阶段。

  数据则显示,在前期准备阶段,全国市场初步将纳入6个行业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所覆盖的排放量每年可达到30—40亿吨。“我们现在‘炒’的价格是一吨25元左右,那么仅仅现货就是一个接近千亿级的市场!”李轩告诉记者。

  碳排放2030年达峰值

  一方面碳交易潜在市场巨大,另一方面,我省并非碳交易首批试点地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省在相关方面未雨绸缪。

  “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省经济体量位居全国前列,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同样要引起重视。”省发改委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12年,我省综合能源消费量就已经达到2.9亿吨标煤,2013年为3.06亿吨,同比增长5.5%。据估计,2014年,这一数据将达到3.19亿吨,2015年则要控制在3.36亿吨标煤之内。

  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6月份,省发改委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低碳发展年度报告———《江苏低碳发展报告2012》。报告指出,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重要阶段的江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继续增长,在综合情景下,江苏省CO2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与中国在国际上的承诺时间保持一致。届时,我省碳排放总量约为10亿吨。“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已经成为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江苏将集中资源建立全省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江苏省信息中心徐建荣博士表示。

  “政策+技术”为“碳交易”铺路

  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全国性的市场建立之前,筹建起全省性的碳交易市场,我省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从2014年4月开始,我省历时8个月,完成了对13个地级市节能减排负责部门的人员培训,并且对包括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约2000多家的重点企业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能力培训。“江苏省还上线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电子填报系统,要求年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填报年度排放数据。”孟早明告诉记者,目前江苏预计有1200多家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首轮填报。

  不仅在技术层面,我省还在政策层面做足了准备。据徐建荣介绍,在我省发布的低碳发展报告中,汇编省级相关政策达6个。其中,《江苏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增强企业减排的内在动力”等方面着墨颇深,直接涉及到如何才能推动企业进行“碳交易”。

  对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部副主任张昕表示,非试点地区在全国碳市场建设进程中不仅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契机。“全国碳市场启动日趋临近,非试点地区必须在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积极准备,迎接全国碳市场。”张昕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澄 袁达珍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