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资讯 技术“画龙”编辑“点睛”

16.06.2015  15:45
        如果看到“一点”,你首先想到什么?一个时间概念,古代的子时?一个数量概念,表示很少?一个动作概念,心有灵犀一点通?以上答案都对,但今天告诉你一个新的概念,一点——一个APP。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APP是技术在驱动,那么,为什么一个靠技术驱动的APP需要一个总编辑?它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总编辑?

        寻找最优质的水源

        5月2日,当我在40岁生日时辞别搜狐来到一点资讯,我的第一感受是很难控制这个APP。以前在搜狐当总编辑,尽管工作繁琐,但抓“主路径”就可以了。所谓的主路径,就是用户最集中的地方,比如搜狐网首页、搜狐新闻首页、搜狐弹窗首页、手机搜狐网首页、搜狐APP首页。

        但到了一点资讯,这样一个主打私人定制、个性化阅读的APP,每个人的首页都不一样。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点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1200万,这1200多万个首页,你管谁的?

        朱熹有句诗给了答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是千人千面,还是千万人千万面,都来自信息源。其实,我们不必把问题想得那么复杂,“溯源”会化繁为简——只要把“水源”控制好,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水源有几个核心问题:

        选择。中国有近2000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网站、论坛,加上几百万个自媒体。当真比“弱水三千”还多3000倍,一点资讯选择谁?

        分级。谁是好的,谁是垃圾?哪些受用户欢迎,哪些没有阅读量?划分这些文章内容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推送的东西就会鱼龙混杂,严重伤害用户感情。

        归类。对于一点资讯这样以兴趣为核心的APP来说,内容归类很重要。你要生产出矿泉水、蒸馏水、加多宝、王老吉……分发给不同需求的用户,是按照时政、社会分,还是按照国内、国际分?分不好,推送的东西就会乱七八糟,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

        因此,我对很多人解释:一点资讯的总编辑,就是一个“水货”!对水质把握得越好,干得越好。

        解决个性与共性的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千人千面”的APP里,每个人的首页就没有共同点吗?

        不是。一个重要的规律是:事件越大,关注度越高,个性和共性越趋同。

        比如最近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再如周永康被判无期徒刑,都是关注度极高的新闻。几乎每个用户都关心,所以,总编辑和编辑需要把这些重要内容,推送到用户的首页上。

        从2008年出任《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开始,我专注于研究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包括社会和时政新闻两类。特别是在搜狐工作3年,我带领团队总结了2002年~2014年所有的重大突发事件,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分级以及处理流程的梳理。

        这些经验被带到了一点资讯,于是在周永康被判无期时,我们做了《“一夜白头”可能吗?》这样的报道。同时,我也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流程进行了新的调整,这主要是基于一点资讯的产品特征。

        比如关于任意频道的生成——这是一点资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APP上,你可以任意定制你喜欢的频道。于是,我们在河南养老院火灾时推出了“养老”频道;在贵州儿童自杀后推出了“留守儿童”频道,并在相关新闻后进行推荐。而这些频道的选择,要源于新闻超出新闻——这就如同养老院火灾后,我们没有推出“火灾”频道一样。很明显,对养老关注的人远远多于火灾,这是人的痛点,也是当下中国的痛点。

        人最怕的是路径依赖,最难的是否定自己。如果把《中国新闻周刊》的经验完全搬到搜狐,必死无疑;把搜狐的经验照抄到一点,也是必死无疑,要时刻提醒自己“归零”。

        科技与人文巧妙结合

        对于移动新闻APP而言,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迈步从头越”,特别是编辑对机器的理解。

        我在自己的专栏《一点晨光》中描述自己的工作时,用了“点睛之笔”来形容:技术产品团队“画龙”,总编和编辑团队“点睛”。在一点资讯,用户可以随时定制频道,选择超过10万个;但对重大事件、重点频道的运营,在最精准的地方,需要“万物之灵”的人工干预。因此,这样一个APP又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你需要了解算法的逻辑:比如,什么样的文章是优先推荐的?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置顶?在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出现后,如何在首页中增加有关此事报道的比例?然后,编辑开始人为干预——比如删掉重复信息,插入机器没有捕捉到的好稿子;或者通过分级、分类,控制机器抓取某一种文章的比例。

        同样,当产品进行更新时,编辑需要向产品团队提出需求:哪些功能是用户需要的?哪些细节是需要完善的?包括产品的界面设计,是否有亲和力?因为编辑与用户最近。一点资讯的编辑,应该是半个算法工程师、半个产品经理。

        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一定是水乳交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果是仅仅水和油的关系、物理反应,会让效率降到最低。

        也正因为有了技术算法的支持,让编辑们有了巨人的肩膀、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比如,根据精准的计算接入电商;再如,根据这种LBS特色,完成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运营。

        精准对焦用户需求

        在我入职后的第30天,一点资讯的IOS新版上线了。这是一点资讯非常重要的一步。用户在新版本中会发现两个明显的进步:核心功能即搜索框,被置于首页最明显的位置;增加了导航栏。

        或许这只是一个资讯类APP最基本的功能,但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实用的。关于搜索功能置顶,是一点资讯“兴趣引擎”的体现——搜索、定制、推荐的“3in1”对用户而言更方便;而导航栏,可以保证把重要内容做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展示。

        这一点点进步背后,是对细节追求极致的结果。举个例子,在导航栏里,首页、热点、本地这3个“标配”之后,第四个频道应该放什么?我们选择了“股票”——当今中国,无处不股。而在自选频道的第一个,我们选择了“专车”。

        一点资讯试图通过“机器算法+人工运营”,直击用户的内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在部分群体里的反响。衡量一个媒体的影响力有三个层次:影响了多少人,影响了什么人,影响到什么程度。开发IOS新版,也是为此——小米之外,还有三星;三星之外,还有苹果;苹果之外,还有数十亿人正在使用手机,或即将使用手机。

        也经常有人问起来:这种兴趣定制、个性化阅读的APP,会不会让人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窄?这种可能性不排除,但我们会尽量选择有意义或者说带有一点资讯价值观的东西推送给用户。这也是媒体人的责任。

        新闻资讯是一门创新艺术,内容、渠道、技术、产品,如果不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而总编辑应该是创新思维的带头人——特别是在内容上的创新,并将此理念与其他团队分享,共同前进。

        在我的人生履历里,从没有“第二”这个词语。特别是当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处于创业期之时,更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和亮剑精神: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作者吴晨光,曾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工作,曾担任搜狐网总编辑,现任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

        ■相关链接

        一点资讯:以兴趣引擎为主打,通过绑定用户社交账号建立用户的初步兴趣模型,然后通过对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多个因素,以及用户浏览信息、转发、评论、分享等行为来判断用户的兴趣方向,从而实现精准化的新闻推荐。

        拥有凤凰、小米、猎豹3个“后台”,其中凤凰占股47%,小米占股30%。作为移动新闻APP用户覆盖增长最快的一匹黑马,一点资讯目前拥有100万+个频道,1200万日活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