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读者热烈反响

10.03.2015  09:07

  新华报业网讯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这些天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门焦点,全国晚报都市报联手关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也引发了扬子晚报两会观察员和读者的强烈反响。

  我们用的电是哪来的

  本报此次特邀的两会观察员,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社科院教授唐启国表示,自己老家在湖南,在南京工作了几十年。这次看到扬子晚报报道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相关新闻,感觉特别亲切直观,尤其是图例的制作,让人一目了然。

  他认为,江苏是国内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自然资源比较匮乏,所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更加有利于江苏与中西部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现在江苏的电力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电力大“动脉”,从内蒙古输入风电、西南输入水电,另外还从西北地区输入天然气等等,没有这些“动力”,江苏的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沿“海上丝路”去打工

  家在南通农村的大学生邹洁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以前家里要买点什么家具、家居用品,一般都只能去南通市,后来苏通大桥开通了,从自家田头到上海只要一个多小时,现在自己爸妈常常周末带着老人去上海逛宜家,买回很多家居用品。上次有南京同学跟她回家玩,连连感叹自己是到了花园洋房和“高级住宅”,羡慕得很。

  邹洁的一些老乡还在“海上新丝路”打工。她说,自己一个朋友就在东南亚一家海滨五星酒店打工,每个月收入能有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个朋友还在打工之余自己开了个网店,利用自己长期在国外的便利,将东南亚一些特产卖给国内的消费者,也将国内一些特产比如家乡的食品、纺织品等批发到当地去出售,还挺受欢迎。

  网购新疆葡萄告别背货

  老家在如东的老徐今年已经70多岁了,60年前,才16岁的她响应号召从家乡到新疆支边,从此扎根新疆乌鲁木齐边上昌吉州一个小县城,后来在那成亲生子,现在儿女和孙辈们都已经成了地道的新疆人。此次他们在扬子晚报网站上看到了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特别感动。

  老徐说,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自己常常四五年才能返乡探亲一次,要坐三四天的火车,背回来孝敬老人的特产是驼绒、棉花、葡萄干等等,家乡人都很喜欢。现在,飞机四五个小时就能从乌鲁木齐飞到上海,再驱车回老家只有一个多小时,家里的亲戚再三劝她不要再背特产了,因为“网上都能直接买到新疆的大枣、葡萄干甚至新鲜的马奶葡萄”。

  儿女也告诉老徐,回去不要背江苏特产了,老家的亲戚可以随时直接快递过来“鲜货”,新疆的菜场也能买到海鲜。所以,自己这条私家“陆上运输线”也早就不“吃香”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徐晓风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