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1+x”特色农业助推农民增收

17.07.2015  12:41
        宿迁市宿豫区农委围绕区政府提出的乡镇“1+x”(每个乡镇1个传统基本产业+X个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布局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项目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立足宿豫实际,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建立起“1+x”特色发展产业体系,形成“沿路花果香、沿河鱼满仓、边远乡镇优质粮、城郊蔬菜销四方”产业格局,建设“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集群,推动乡镇从同质竞争向错位发展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高效益、做出特色、打响品牌。目前已建设绿色稻米基地3个、面积3万亩,有机稻米基地3个、面积1500亩,全区已认证绿色食品(稻麦)原料基地40万亩,建成有机稻米基地500亩。以丁嘴镇为核心,辐射大兴、陆集等周边乡镇,建设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6个,建设总面积1.1万亩,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丁嘴金针菜鼓钱包
        丁嘴镇栽植金针菜历史悠久,所产金针菜色泽好、口感优,被誉为“丁庄大菜”,曾获得巴拿马金奖、上海长城杯食品大赛“金龙奖”,“丁庄大菜加工制作技艺”已入选宿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受金针菜保鲜期短,阴雨天无法晾晒只能任其霉烂,加上需在中午高温时期采收等因素影响,高峰时期丁嘴镇及周边种植面积一度达到5.3万亩,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萎缩到不足500亩。为重振“金菜之乡”的美誉,在省农科院帮助下,技术创新复活了传统特色产业,攻克了金针菜保鲜技术难题,保鲜期延长到30天,同时,创新栽培管理模式,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示范推广设施栽培,将采摘期提前2个月,鲜菜价格由常规栽培的3元/斤提高到20元/斤左右,花期延长近3个月,采摘时间由中午采摘改为早晚采摘,亩均效益由3000元左右增加到8000元以上。
        依托宿迁市秋香丁庄大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产业化发展体系,目前合作社建成6000立方米保鲜库,并上马三条自动化烘干、真空包装生产线,采用真空包装技术延长保质期,开发生产即食型方便菜。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入社社员达到300户、基地面积达到1100亩,效益吸引和订单保障,使丁嘴镇金针菜种植面积由前年的不足500亩扩展到目前的3000亩,种植户增收3000万元,带动一条产业链。
        互联网+特色农业扩大了传统产业销路。为扩大销路,合作社与电商合作,在京东商城开设专卖店,传统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预计年内可实现网络销售50万元,解决了种得出、销得好的问题,为传统特色农业插上网络营销的“翅膀”。
        陆集芦蒿菜飘香
        区农委领导多次到利民村考察,把陆集利民芦蒿上报为2015年设施农业财政奖补项目,将获得1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利民芦蒿扩大再生产。
        陆集利民芦蒿蔬菜专业合作社由该村支部书记闫斯平注册11万元资金2009年1月成立,开始由散户向组织化过渡过程,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芦蒿生产,培育市级“蔡大沟”品牌,实现了农产品溯源和电商销售,利民芦蒿生产已经成为陆集镇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的特色和亮点。现在利民芦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利民芦蒿种植从利民村14组向周围15组、16组、7组、8组四个村民小组辐射,280户农民参与、种植芦蒿面积达到700亩。今年7月利民十五组又调整土地扩大再生产,连片种植芦蒿200亩。利民村15组组长张贵松是当地有名的芦蒿种植大户,也是最早引进芦蒿到本地的人。他夫妻二人种植芦蒿10多亩,忙时请些临工相帮。他说,种植芦蒿一年能收割二到三茬,每茬至少也能收入10000多元,一年下来,就是20000-30000多元,比种稻麦不知道强多倍呢。利民芦蒿经济效益高,合理利民农村闲暇劳动力,销路好。20斤一包,直接送到华东农贸大市场或有人专门来上门收购。农户种植芦蒿的热情很高,现在官庄村、义合村农户也在种植芦蒿,陆集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芦蒿之乡,让芦蒿菜香飘更远。
作者:王志银 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