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名校标签不再继续?家长:只看就业优势

02.07.2016  03:57

  近日,教育部官网刊登了一批国家语委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其中《关于印发“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211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备受关注。很多人困惑,此举意味着受考生和家长瞩目的“211”、“985”高校今后将被废除吗?

  昨天,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未来,“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此举目标在于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高校解读

  “211”、“985”是历史产物需升级

  “‘985’、‘211’高校是历史的产物。”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哪些学校可以进这两个序列,当时,决策者既有学术上的考虑,又包含地区平衡的政治考量,不能简单地作为评价办学层次的标准。

  黄维告诉记者,衡量一所高校的实力,可以参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教师水平等多个指标。举例来说,越来越多非“211”、“985”高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体现研究成果,同时吸引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才到校任教,并不逊色于一些“211”、“985”高校。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非“211”、“985”高校跻身“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1998年5月4日,中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而“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共112所高校。近年来,国家对“211”、“985”的规模严格控制,没有新的高校进入。

  黄维评价说,“211工程”、“985工程”实施以来,提升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境界,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序列,取得辉煌成就。在黄维看来,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双一流”是“985工程”、“211工程”的“升级版”,让更多非“985”、“211”高校有机会向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冲击。

  考生和家长都相当在意

  “废除‘211’、‘985’”的传闻一出,很快发酵为网络热点。到底有多少真正了解“211工程”、“985工程”的含义,记者昨天做了微调查。多数人对这两个概念有所耳闻,说起它们准确的含义,也都是磕磕巴巴的。

  小吴在南京一家国企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10多年前毕业于一所非‘985’、‘211’高校,那时候,大家对这个的关注度没有现在那么高。

  “这些大学师资力量好,国家项目支持投资多,学术上升空间大,学后人际社会关系广。”杜先生告诉记者,他理解的“211”、 “985”高校之所以成为高校中的“领头羊”,应当有以上几点优势。“作为高三考生的家长,‘211’,‘985’必须深入我心。”考生小王的妈妈说,为了孩子填志愿,她半年前就开始做功课。“周围亲戚朋友孩子高考,大家第一个问的就是,考上什么学校?是不是‘211’、‘985’?”“‘985’、‘211’的意义,更直接地在找工作的时候体现。”南京某高校毕业生万万告诉记者,万万所在的高校不在“211”、“985”的序列,网申投简历时,有的企业直接写明“211”、“985”优先。

  专家观点

  一流大学是竞争出来的

  有人担心“双一流”大学会不会是“985”、“211”院校的另一种说法呢?记者昨天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表示,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政府计划出来,而是由学校在自由、自主的办学环境中平等竞争而来,政府应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保障对学校的投入,并鼓励大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二是清理所有对学校具有歧视性的政策、规定,给学校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此之外,应把自主办学权交给学校,把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这样,我国大学才会在良性竞争中办出特色和一流水平。”(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