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做了71年篾匠脊背弯了 4个儿子不愿干这一行

03.06.2015  11:47

   关键词:宿迁 老篾匠 编席第一人

   核心提示: 沉重的石碾子,用自制木架子推动发出“吱吱”的响声,石碾子下面的芦苇被反复碾压后形成了芦蔑,就可以编芦席了。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芦席,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而在宿豫区曹集乡双河居委会四组,有一位83岁的老人在常年坚持编芦席,老人在默默地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当地居民说,在运河以东的宿豫区,这位名叫李保平的老人堪称“编席第一人”。

   中国江苏网6月3日讯 (记者 徐其崇)沉重的石碾子,用自制木架子推动发出“吱吱”的响声,石碾子下面的芦苇被反复碾压后形成了芦蔑,就可以编芦席了。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芦席,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而在宿豫区曹集乡双河居委会四组,有一位83岁的老人在常年坚持编芦席,老人在默默地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当地居民说,在运河以东的宿豫区,这位名叫李保平的老人堪称“编席第一人”。

   老篾匠拥有祖传的手艺 

  6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李保平老人的家,看到他正在推着碾子将芦苇加工成芦蔑,为编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据李保平介绍,芦席曾是老百姓过去居家过日子的必备之物,谁家的床上都离不开芦席。在过去,农村沟壑纵横,到处都生长着芦苇,从他的爷爷辈就学会了利用芦苇编芦席、斗篷等生活用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从事编芦席行当的人很多,编出来的芦席远销苏北、安徽、山东以及东三省。”李保平说,他父辈是跟他爷爷学手艺的,他又是跟着父亲学会编席的,他家的篾匠手艺属于祖传。

  “我家以前编席在曹集街都不够卖的,赶上逢集那天,上百条芦席都能卖完。”李保平说,他家祖孙三代是编席专业户,过去当地众多芦苇不够用,就推着独轮车到外地去收购芦苇,编芦席手艺曾是他三代人养家糊口的主业。“我这辈子没读过一天书,12岁就学会编席了,屈指一算我已经干了71年的篾匠,我的腰直不起来了,就是一辈子弯腰编席子造成的。”李保平虽然年过八旬,严重驼背,可他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说起篾匠这个老手艺,他说这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年轻时代,他曾推着独轮车到外地收购芦苇,当时芦苇的收购价格是一毛钱一斤,推独轮车到外面收购芦苇,磨破了很多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