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炎黄”公益路 27载善举闪现“家风”光辉

25.11.2014  22:10

  凡人善举27载成就大爱,连日来,本报“炎黄现身”系列报道持续引发热议。张纪清老人的公益历程可谓与改革开放同步,然而就当其他人纷纷富起来的同时,他却从30多年前的“万元户”变成了他自嘲的“无元户”,从3间3层的楼房住进了老新村70平方米小居室。市场经济环境下,物质条件无疑是不少人的追求,但是张纪清却对自身“落差”不以为然,直言对现在的状态很满足,生活很幸福。善举背后,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力量在驱动着他?这两天的采访中,张纪清及其家人不止一次提到的“家庭基因”和“家风”给了记者答案。

  长辈朴实善良的言行影响了一辈子

  “我出生后几个月母亲就去世了,是我的父亲、继母和祖母从小养育我,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张纪清回忆,虽然祖母和继母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她们跟我唠叨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话——长大后要做好人、做好事。“或许很多人提到继母都会有负面的联想,而我的继母从来没打过我、骂过我,虽然没有给我好吃好穿,但是解放前家里穷,她穿的也是破衣服、吃的也和我一样,生活中更是对我关心,我是幸运的,更应带着感恩之心来实践她对我的嘱托。”而另一件对张纪清影响深远的事,则是和父亲一起迎接解放军的经历,他告诉记者,在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江南之际,父亲专程挑着茶水担守在路上,刚懂事的他就站在身边,父亲朴实善良的形象,在他心里印了一辈子,成为他时时参照的榜样。

  张纪清表示,上世纪80年代搞副业成为万元户后,他更认定过上“好日子”是因为得到全社会的帮助,这使他放弃了“做更大生意”的机会,把赚到的钱用作扶贫济困、敬老助学。据他回忆,这些年来,捐款少的一笔一百多元,多的一笔一万多,到如今虽然几乎“千金散尽”,但是心里无比踏实,“道德是家里长辈给我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我总要守护好。”爱心可以传承善举可以接力

  虽然不知道父亲“炎黄”的身份,但是对其多年热心公益的做法,张纪清的子女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感染着他们甚至他们的下一辈加入到为社会献爱心的行列。

  “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在道德方面对我们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当年家里条件好转后,他以身作则,带领我们勤俭节约,把省下的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张纪清的儿子张虎告诉记者,父亲又是一个在生活和教育上给予自己无微不至关心的人,教导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家风,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虎告诉记者,知恩图报是父亲经常强调的一点,从张家港回来后他反复唠叨是社会好心人“救了自己”。昨天下午,张虎和妹妹带着锦旗专程赶赴张家港向有关单位致谢,了却老人一桩心愿。

  在张纪清及其家人的眼中,爱心是可以传承、善举是可以接力的。据老人介绍,小孙子从四年级开始就常跟着他出去,主动把压岁钱和一些衣服、文具捐给贫困地区的学生,这么下来也有七八年了。“父亲是我们全家学习的榜样,对于他的坚持,我们不仅充分理解,更要用实际行动全力支持,让公益的正能量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张虎表示。胡琦

  原标题:追寻“炎黄”公益路27载善举闪现“家风”光辉

  稿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