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宝宝”出生时仅750克世界早产儿日,25名早产儿回“娘家”过节

20.11.2019  00:03

  怀孕不足7月就早产,出生体重才750克。经过精心救治,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了,非常活泼可爱。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市人民医院邀请在该院出生、抢救,如今指标健康甚至超过同龄儿的早产宝宝们回“娘家”团聚,共同拥抱美好未来。据了解,参与活动的共有25名早产儿。

  早产儿出现概率增大

  “早产儿”是指不到孕37周便分娩的宝宝,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出生1500多万早产儿,其中,中国每年早产儿出生率约为7%。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黄蕴告诉记者,在我国,每年出生的早产儿约为180万人。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同时,由于新生儿基数变大,加上生二胎的多为高龄孕妇,早产儿出现的概率更大。

  据市人民医院统计,2016年在该院出生的早产儿约为95人,2017年74人,2018年65人。市人民医院救治的体重最轻的一名小患者仅有750克,最小胎龄为26周。“那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抢救,孩子体重只有750克,在这样小的身体里,各种脏器都‘伸展不开’。孩子的应激能力及脏器储备功能很差,药物使用存在明显的治疗矛盾,稍有不慎,病情就会变得更为难治甚至不治。”回忆当时的情况,黄蕴心有余悸,她曾在小朋友床边守了三天三夜,和医护人员们一起轮班观察,直到孩子的情况稳定下来。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个孩子各项身体机能都很健康。

  “随着围产医学以及新生儿救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宝宝得以健康成长。”黄蕴介绍,最近几年先后出现了体重只有800多克、900多克的“袖珍儿”,对于这些“早到的小天使”,家长们一定不要轻言放弃。

  早产儿家长对医生话感激

  活动现场,儿科医生们进行了早产儿健康知识宣教、知识竞答等,25个早产儿家庭共聚一堂,分享心路历程和育儿经验,为住院的早产宝宝和他们的父母加油鼓劲。

  “庆幸当初幸运地遇到了好医生、好护士,我们没有放弃孩子。”许多来到现场的早产儿家长,特意找到当时管床的医护人员,当面说声谢谢。

  “当初送进监护室时,都是小小的,被包被裹得紧紧的,露出乌青的小脸,十分让人心疼。”“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监测血糖,用上最好的温箱,体重太轻,为了避免快速升温引起呼吸暂停,我们守在温箱旁边,升高1度,再升高1度……让小小的身体变得温暖。”“早产儿的各种脏器都发育不完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呼吸关。一边盼着你争气,一边又怕你憋气。”看着昔日在医院暖箱中被医护人员悉心照料的早产宝宝们,从学会抬头、爬行、翻身、独走,到如今健康长大,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们感慨万千。“看着孩子们如今都健健康康的,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黄蕴说。

  救治早产儿尽早干预是关键

  据了解,除了高龄、先天遗传外,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生活习惯不良、工作生活环境污染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都是致使早产儿出现的重要因素。

  早产儿未足月就出生,机体还未发育完全,许多并发症可能接踵而至。早产宝宝全身脏器发育不成熟,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因此需要严密监护和长期随访,尽早干预。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为百余名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建档,并开设专门的儿童保健门诊,为早产宝宝提供系统的出院后管理,指导和帮助家长给予早产宝宝正确的喂养及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追赶同龄的宝宝。出院后,新生儿专科、儿保科、神经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定期随访,严密监测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情况,实现了集早产儿出生后产房保障、院内救治、出院后随访、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和康复为一体的“无缝连接”。

  “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也是早产宝宝追赶生长的关键时期,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尤其是出生6个月以内的家庭早期干预。当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康复训练的目标和方法都不一样,宗旨是共同为早产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黄蕴告诉记者,开展世界早产儿日公益活动,更着眼于给早产儿美好未来,使家庭得到鼓舞、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得孩子生存质量与正常孩子一样。